浅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刘成荣
[导读]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刘成荣
        湖北省洪湖市戴家场镇中心学校 湖北省洪湖市 433204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与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浸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落到实处,是学校、教师、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在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架中,包括了“国家认同”这一项,其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尊重、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亲近古诗文,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入选语文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感悟与认识,而且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浓缩的形式延续下来,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丽奇葩。比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是诗人一生爱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诗中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岳飞的《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珍惜年华,主战抗金,收复失地,誓志为国家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之歌;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他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语文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和领会诗词中蕴含的亲情教育,友情教育以及对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感染,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挖掘趣味性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于教材的挖掘力度,使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能够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充分发掘初中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常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以传统技艺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形式各异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介绍,成为了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构成。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社戏》、《安塞腰鼓》、《口技》、《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都是在对我国的传统技艺进行介绍和讲解,所占的篇幅、数量虽然不大,但是却往往能够留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四)创设教学情境,学习深刻寓意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让课堂模式更加多样化和充实化;第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体验感,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学习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造和情景联想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创造。
        (五)创设文化情景,传递主题情感
        相较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要求语文教师要塑造一种具象化的文化场景,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给学生带来新颖的语文教学体验,进而使初中生的思想文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教师要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教育形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与故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并要在此过程中围绕传统文化来发掘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六)与家长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积累
        教师要积极寻求与家长的沟通结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教师首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让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与重视,让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教师可以精选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让家长个在日常亲子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并积极鼓励家长在家庭中隆重开展传统节日,给孩子带来深刻的传统文化体会,在家长跟教师的共同配合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文化渗透的机会,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语
        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中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万友.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62.
        [2]李明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8):128-130.
        [3]王小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9(06):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