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语境下当代文学普适性主题价值观与审美共识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丁雪梅
[导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丁雪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当代文学创作应当在作品中记录和反映人性、情感上的共通之处,要从多维度出发、由里及外地去发掘人类生存的共通性境遇、从纵向性的历史维度去挖掘源远流长的历史性文化内涵、从“文学民族性”的思想内蕴延伸到“文化世界性”,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具有人类命运共通性的典型普适性主题价值观与审美共识。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价值;审美共识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上面向着不同人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进行了深度阐述与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送出了一种崭新的、温和的、包容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普世利益观,不仅获得世界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还吸引了全球学界的研究热潮。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始,来自各个学科的众多学者们,就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去解读这一时代命题,文学也不遑多让。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在人性、情感上有共通之处,文学的作用就是用文字来记录和反映这些“共通点”,在此基础上以自身的文化特色辐射影响周边,从而形成文化生态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要从挖掘本土文化符号出发,在文学中体现出具有人类命运共通性的典型普适性主题价值观与审美共识。
        1.关注人类生存境遇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关注当下,也不能局限于孤立的“自我剖白”,而应当以“人性”为底色、以“生命”为颜料,用文字来阐述人类共通的情感、多样的人生和共同的未来,从多维度出发、由里及外地去发掘人类生存的共通性境遇。
正如当代作家徐则臣就在《如果大雪封门》、《狗叫了一天》等系列小说中,以“京漂”为创作主线,塑造了一批生动真实的“京漂”形象。他从细微末节从出发,以“京漂”群体的真实生活写照来剖析现代青年困厄尴尬的生存现状,用文学作品记录在时代变迁下、纷纷从“相对落后”的出生地出走,在“繁华”的中心地带漂泊的人类群体画像。“漂泊”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母题,作家用一种温和的姿态去展现当代漂泊群体的身份困境与精神焦虑,呼吁社会、呼吁人类群体宽容地对待“京漂”群体,强有力地反映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一类作品是对当代社会境遇下个体生存困境的深度凝视,是对个体生命的无限尊重和人性关怀的深切呼唤。只有在作品中传递出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关注、对新时代下的人类生存境遇的普遍关怀,文学作品才能够具备蓬勃的生命力与深厚的人文价值。
        2.回顾历史与思索未来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在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局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治世之学”。于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文学也应当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自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高度,穿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站在纵向性的历史维度去挖掘源远流长的历史性文化内涵,从历史切入文化、从文化探测生命、从生命思索未来。


正如贾平凹的《商州》、《秦腔》、《废都》等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能瞧见家乡商州的文化符号,他以故乡商州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为根据地,逐渐寻找到了一条自身文学写作与文化寻根相融合的历史路径。小说《商州》中就讲述了发生在商州的一段爱情故事,以两个年轻人的相爱经历来讲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民情风俗,由人们精神文化的变化来展出社会历史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新旧时代价值观的对比、当代思维与传统观念的交锋、历史意识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这些巧妙地设置都能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回顾。
历史与现实、未来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只有先回顾历史,才能全方位地去展示时代发展下生活的变迁与生命的辐射,并由此去思索人类未来发展的路径。文学作品在发掘人类历史的文学性土壤时,也必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能够真正站立起来的时代价值,探讨新世纪人类故事发展的无限可能。
        3.从“文学民族性”延伸到“文化世界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如何解决人类普遍问题和如何处理各民族文化冲突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各民族文化想要在交往中实现取长补短、多元共存的局面,就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和发展抱有清晰的自知之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他文化,建立多种文化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及和平共处的守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迎合了这一点。
对当代文学作品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适性主题的探讨,是“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一次有力碰撞,中国作家应当充分认知,只有努力站在全人类的思想高度,积极倡导文化多元化,包容吸纳优秀的异域文化,加强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有效沟通、平等对话与互识互补,营造兼容并包、宽容理性的和平氛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目标。然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载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以“中国故事”来诠释全人类的审美价值,随后才能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蕴从“文学民族性”延伸到“文化世界性”,在动情的世界性叙事中呈现实践主体多元化、价值涵濡多样化的新格局。
“中国故事”中从文学角度为世界提供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思维和精神视野,能够帮助中国文学实现从“自我言说”到“抢占人类话语权”的文化拓展,能够进一步提升世界话语谱系的“中国性”,进一步映照出时代风云与人类情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中国话语的能极值。
        4.结语
“文以载道”——当代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所处的时代烙印,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将深深印刻着所处时代的主题价值观与审美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全球多层次局势和复杂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法,也为当代文学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主题,中国当代作家应当用纵向性的历史维度、横向性的全球视野去挖掘人类生命中那些共通性的文化符号,用文学作品去记录生命的呼吸、去折射时代的浮影。



参考文献:
[1]韩雪梅,论文学“文化人类学”的价值构建——以贾平凹、迟子建、阿来为中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朱琳,以文学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
[3]马兵,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理解:“世界文学”的另一维度[N],文艺报,2017


        基金项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级青年科研一般项目“论当代文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适性主题构建”(2020YB37)
        作者简介:丁雪梅(1994-),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