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田晓辉
[导读]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田晓辉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中学 江苏省 扬州市 225128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度学习的有效实践。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诸多,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引领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物理学;问题;创新;模式
        深度学习的教学论提出: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对学习有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基于以上观点,当今的课堂要改变以往那种以知识传授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模式。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学会且乐于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物理探究性学习,具体来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研究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发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途径进行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并且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最终形成科学素养。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教师课前可精心编制一份“导学案”,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或设计一些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他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在学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电动机的原理”之后,下一节课是学习“电磁感应及发电机”,教师在“导学案”上布置学生利用家中的微型电扇做一个实验,不接电源,将音乐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接在插头两极上,用手转动电扇的叶片,观察二极管的发光情况。当学生观察到二极管发光之后,必然十分惊奇,“二极管发光的电流是从何而来的呢?微型电扇里的小电动机怎么变成发电机了呢?发电机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呢?”(问题是在学生动手实验中自发产生的,是真实的问题)学生自然就想去探究其中的奥妙,迫切地想要去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导学案”可进一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少而精的问题,引导他逐步去解决。同时鼓励他可以查阅教科书、参考书及各种资料,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和家长、朋友讨论、合作。“导学案”上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切合探究内容的科学方法,供学生选择,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可为学生提供所学内容的一些背景材料,如科学轶事、科学发展史、科技应用、新科技前沿等,除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他养成广泛阅读、收集整理知识以及寻求知识系统化的良好习惯。“导学案”这些环节的设计,着眼点都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并且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堂反馈,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
        学生课前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争辩、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

如果小组合作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整理、归纳,然后将问题罗列在黑板上,交由全体学生共同解决。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进行讨论,将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剔除缺乏探究价值的问题和虚假问题,暂时搁置不适宜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对筛选保留下来的问题,首先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观点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青少年学生渴望自我表现、追求认同的心理会使他乐于表达。
        2.师生合作
        还有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比如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容易引起学社注意的问题,教师自己准备的那些综合应用性的问题,以及在学生互探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等。即便是需要教师参与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能采用“讲授加板书”全盘包揽的形式。仍然要尽可能地创设物理情境,采用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看、思、辩、做、说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完教材上“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这一问题之后,教师提出“能否用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定义速度?”这个问题提出的时机是恰当的,也能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辨,重新燃起再探究的热情。通过进一步思考、对比,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养成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知识建构,消化探究
        当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之后,课堂上还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梳理、总结、复述本节课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收获。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切实经验,领悟最简单、实用的物理原理和科学方法。在复探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甚至向老师提出更加深刻、复杂的问题,教师也应该赋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及时表扬他们的创新见解。如果教师能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应该是一节课最成功的表现。
         四、综合实践,应用探究
        物理科学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规律的揭示,而是找到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物理教学也不是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而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物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应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课后去更加广泛、深入地探究。学生校内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技能,要主动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发现、提问、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有效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既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学科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军. 教学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