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刘文军
[导读] 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刘文军
        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 430070
        摘 要: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本文从分析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三个渊源:现代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入手,由此明确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本管理 哲学渊源 发展 教育管理

一、现代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现代人本管理思想来源于Humanism,即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它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潮。Humanism 最早由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提出,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故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人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Humanism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发展人的个性。20世纪60年代,包括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学派在内的现代人本主义开始宣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关注以人的前途、特点和获得的利益来提高人的地位。这些学说后来推动了人本经济学发展。人本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和需要,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人性假设,认为人的精神需求本质上是社会需要,而不是对金钱和财富的占有。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大卫·埃德曼提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内在的价值或尊严,而不是作为顺手的工具以劳动得到实惠或工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建立在对于劳动者的需要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矛盾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本质。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得到生活乐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表现自己和发挥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体现为创造性的活动。这些需要都是在劳动中,或者以劳动为手段得到满足的。纵观现代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不难看出:人本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它不是从“用人”出发,而是从“发展人”出发,让员工从“手段人”变成“目的人”,从被管制者变成享有决策权的人。
二、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人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机械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因而,打破原有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更有成效,使教育更加自由多样化。
(一)和谐教育需要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
        人是具有心理潜能的,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潜能的实现具有内在的倾向性:需要是潜能的自然表现,潜能是价值的基础。它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给教育管理以极大的启示。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渴望自由和平等将更加深入人心,个人价值得到更好实现、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故人本管理日益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二)正确认识人本管理,发掘学校和谐发展的“内驱力”
1.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思考
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对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刚性制度管理,它使学校管理迅速规范化和制度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不足之处日益凸现。其一是“机械性”,条条框框过多,规范有余而灵性不足,与学校“培养人”的工作特点的越来越相矛盾。过多的强调条条框框无疑会约束人的创造性, 影响人生机勃勃的发展。

其二是“功利性”,传统的管理理念,更多建立在把管理对象看成是“经济人”的基础之上,常以工资、奖金、晋升来诱导教师,以学生分数来评价学校论好坏。其三是“盲目权威性”,传统管理的基本要义就是“服从”,若不从则极可能被加以指责和处理,有时会导致盲从。因此重新审视和改革学校管理,回归教育本来面目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2.以学校人本管理,发掘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其效果有赖于每一个人的素质、 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活动中,作用于被管理者的因素很多,但是真正能够产生持久效应的仍是发自内心的“内驱力”,人本管理,让管理转化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让激励、借鉴、感染、内化等积极因素融入到学校管理,成为推动师生成长的巨大动力。
(三)找准人本管理的落脚点,有效推进人本管理实施
找准人本管理的落脚点,其关键点如下:
首先,读懂教师的需求,合理引导,变“需求”为“追求”,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其次,保健因素满足教师的“需求",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的“追求”。人在力求满足基本需要时就产生了“需求”,力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追求”。保健因素满足教师的需求,产生外在动机,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的“追求”,产生内在动力,当两者结合时,产生最大动力。管理者要善于满足教师的需求,积极引导教师的追求。
再次,读懂学生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们总习惯于要求学生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道路”去发展,而这些“道路”本身就超越了学生的经历,因而常导致学生费解甚至是对抗,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应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脑力、体力和意志,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四)建立有利于激励人积极性的环境
1.激发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指能够将教师个人追求与学校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价值观念或最高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价值观会影响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呢?首先通过不断地正面教育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学校良好的风气,促进平和进取的心态的形成。其二合理满足和引导教师的需求,降低不和谐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三目标协调,以强烈的事业心激励人,激励教师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共同目标,心理学表明,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有可能产生崇高的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一定群体和组织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管理中要充分利用组织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影响,来激励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2.建立激励人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身心健康和行为标准乃至工作效率。尊敬人、信任人、宽容人和理解人是实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团结人的重要渠道。其次建立良好的文化积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3.建立与激励相符的评价机制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的形成,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学校的评价机制影响并随评价机制转动。首先,重新审视教师分配机制,缩小教师分配差距;其次,建立发展性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政策优势尤为重要,因上级如何评价教师会直接影响教师评价学生。
结语
   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克·A·卢兹 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278页
[2]Ellerman,David.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Liberal Thought” [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44:1(April 1986),p14 -15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作者简介:刘文军(1986-),女,湖北天门人,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