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刘琪
[导读]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
        刘琪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  361024
        摘要: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不是过早地把他们培养成服务于社会的机器。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师生信任,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尊重人格;关注成长;重视德育;发掘潜能;加强师德
一、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尊严。未来的道路是由他们自己铺设,美好的明天也只能由他们自己缔造。特别是对于职校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因材施教,与其把目光停留在他们学业成绩的短板上,不如发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找回他们失落已久的自信心,让他们同样的学习生活拥有不一样的精彩。毕竟我们只是学生的指路人,而不是他们命运的牵线者。学生不是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我们通往成功大门的垫脚石。我们不应该只成为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建筑工程师,把每块石头都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让每个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中,都能闪现出金子般的价值,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共同筑造祖国的明日辉煌。
二、关注学生成长,平等对待学生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育者,即便我们无法如同高尚的太阳一般,把爱平等地分给每个人,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有理由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对于班级富有责任感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交付给他们更重要的任务,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赞赏和奖励。但这不意味着,那些优秀的孩子就不能犯错,不能接受同样的批评惩戒。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那些曾经犯过错的孩子,更多改正自身缺点,积极进取的机会。是非对错,不能混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宁愿把自己塑造成一位令人生畏的铁面包公,也绝不做一个惹人厌的偏心鬼。一旦学生发现你的偏袒与私心,就会把你的苦口婆心当成和尚念经。特别是对于职校的学生,长期处在学校舞台的角落,很难受到老师的关注,缺乏成功体验,导致自尊心受挫。久而久之,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周围的同学,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出现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因此我们要理解、宽容、善待职校的每一位学生,哪怕他们最初的行为举止显得偏激幼稚,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爱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把他们重新拉回正常的人生轨道。哪怕他们今后的改变,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美满,但只要有一丝的进步,我们就不辱使命,不负祖国与人民的重托。如鲁迅所说:“教育根植于爱。”
三、重视学生德育,促进学生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韩愈《师说》里的这句话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入牛津哈佛,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步入诺贝尔领奖台,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精英,我们的学校想要培育出更多的精英,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们的直通车,教师更不是精英们的专职司机。我不敢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给教师行业戴高帽,因为我们不是全能的上帝,我们无法重塑学生的灵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送入常春藤学府。

我们只是在教育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平凡人,我们无法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但我们尽力把每个学生教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为一个进入社会时,保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不会因为信息泛滥而随波逐流,不会因为自卑挫败而畏手畏脚,更不会因为刺激诱惑而作奸犯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伦理教育,让他们作为一个和谐的青年,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自信满满地迈出校园,拥抱生活里的第一缕阳光。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不作空洞的说教,不走形式主义。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症下药,坚持适度原则,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而触动他们的心灵,有效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校团委定期举办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可以让一向躲避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们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服务他人为宗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传递社会正能量。
四、发掘学生潜能,延伸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多元智力,因此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传统教育总是习惯以学业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个人表现,以偏概全,禁锢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继续接受普高教育,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转入职业学校,长此以往便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和误解,认为那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低人一等。实际上,学业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学习能力不足,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并不等于动手操作能力不足,更不能以学业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学生品行的优劣。你是否见过他们在赛场上如雄鹰般矫捷的身影,你是否听过他们在舞台上如精灵般自信的绽放,你是否尝过他们在厨房里做好的一道道美味佳肴,抚摸过他们在手工室里打磨出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长久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已经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导致熟练工人紧缺,高校毕业生学无用武之地。如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需要接轨,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然而,职校的学生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学习后劲不足。例如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喜欢纯理论的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成功体验,自信心不足等特点。针对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做中学;从他们专业兴趣入手,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发生迁移;设定难度适中的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鼓励学生专业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延伸学习热情。正如叶圣陶所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五、加强师德修养,融洽师生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在形成当中,他们需要榜样的力量和前辈的引导。教师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人,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面标杆。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现如今学生的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学生的“不听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老师的“没做好”,想要让学生勤奋好学,教师必须先爱岗敬业;想要让学生文明礼貌,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如乌申斯基所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