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胡星
[导读]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胡星
        贵州商学院 550014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从传统的只关注高校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渐转变到要求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并重。各大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应当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当中,才能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持续为社会输出专业知识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并重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
引言
        教育是促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不管何时何地创新都应将教育变革放在主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的便捷与方便,使大部分学生们的思想意识遭受到国外思想的消极影响。但当前社会发展需大量高质量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变革过程中必须注重思政课程的改革,进而可使学生们形成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涵。“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或在不同的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也不是放弃专业定位、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专业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其将是当代大学生加强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爱国意识、严谨学术态度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方法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进行,不但要扩充课堂以外的教学区域和资源,而且亦要重视传统思政课堂教育的基本地位。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凸显出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唯有掌握好学生们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可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成果。在新环境下,大学思政教学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深层次挖掘教学潜在素材,转变原有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注重培育学生们自身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以此完成教学管理向教学服务转变的最终目标。现实中,思政教学课堂内容不仅要包括基础的专业政治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包含社会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知识内容。思政教学内容必须跟上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另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思政教育中也可利用多媒体实行协助教育。任职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优质社会新闻,并通过这部分新闻来叙述和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点,亦可制作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来教授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这样能更深层次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二)需要进一步融合高校内部思政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使其整体性目标和具体性目标相互融合。很多高校的教学分工较为明确,使得很多部门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管理体系和组成结构,从而导致每个部门内部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再加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并不完善,针对每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导致很多教师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的重视度不够,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目标性,也导致高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思政课程的育人体系和课程机制的构建是需要多层次、多方位和专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思政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政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课程思政建设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育人强大合力。

一方面,各实施课程思政教改的院系或专业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各专业院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学科特点,制定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教学大纲等,努力探索“思政元素+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各专业院系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课程思政教师开展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要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深入各院系,参与并指导课程思政,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要给课程思政教师提供教学协助和业务指导,帮助完善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动态和业务效果等。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与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交流合作,学习其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着力提高育人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构建起高校德育教育强大合力。
        (四)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实践。
        “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认同的外在表现。一是完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要素着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现实性和共通性,真正实现师生“同频共振”,以提高教育实效。二是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使教育贴近并融入其现实生活,并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促进大学生将理性认知转化为他们的日常自觉行为和生活实践,提升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受。同时,要借助各种平台和活动,塑造典范人物的价值权威,促进大学生从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中学习和领悟到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三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是最主动、最及时的学习方式。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其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首先,引导大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了解国家时政要闻等,以提高大学生的理性分辨能力,使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站稳政治立场。其次,注重培养其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结合实践和大学生的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看待事物或处理问题时不盲从、不迷信,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
        高校的各个部门的育人目标应保持一致,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落实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也能对教师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作为支撑,通过实践和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但是,要以育人实效作为考核的重点,在考核过程中不断围绕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加强立德树人的思想建设。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非常深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在环境科学与工科专业实践中,不懈探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为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天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01-103.
[2]汪艳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17(06):85-91.
[3]王玲芝,黄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初探[J].科技风,2019(35):65+68.
[4]张怡红.高校思政课实践化教学体系的创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4):361-364.
[5]杨玉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认识[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9(04):109-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