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卢斗敏
[导读]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有效的阅读也能陶冶学生情操
        卢斗敏
        湖北省利川市建南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有效的阅读也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教材内的文本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的阅读需求,这体现了课外阅读拓展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如何选择阅读文本;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持续性阅读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课外阅读教学则无法取得有效的成绩。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出发,阐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注重内外衔接,优化读本选择
        文本的选择是课外阅读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文化繁荣的时代,市场上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质量良莠不齐,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经验,但其思想观念、文学评鉴能力尚不成熟,面对浩瀚的书海,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没有选择的方向,亦没有辨别优秀作品的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面临的第一道障碍。而课内外阅读衔接是指,以教材内课文的题材、体裁、作者、内容、主题思想等要素作为纽带,引入相关的课外阅读文本。这一方面可以保证课内外阅读文本难度相近,符合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课外阅读;另一方面,以教材作为衡量标准,可以保证课外阅读文本的质量,让学生走好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1.作者的衔接。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小鲁迅”的性格特点,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形象,与之前所了解的坚毅、严谨、不苟言笑的鲁迅先生大不相同,进而对鲁迅产生兴趣。于是,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以作者为衔接点,给学生推荐鲁迅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比如:《朝花夕拾》《呐喊》《故事新编》等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鲁迅,熟悉鲁迅的语言风格,进行形成独特的阅读经验。
        2.题材、体裁的衔接。
        《愚公移山》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备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它的出处。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引出道家代表著作《列子》,给学生推荐其中一些有趣、有内涵的寓言,比如:《夸父追日》《余音绕梁》《纪昌学射》等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的阅读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好感。而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莫泊桑的一些小说作品,如《羊脂球》《珠宝》《漂亮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短篇、长篇小说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可以优化读本选择,使学生在自主挑选读物时有一定的辨别优劣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课外阅读教学打开良好开端,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收获往往不同,有的只能概述书中说了什么,有的却能够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明作品的内涵,并得到独特的经验和感悟。造成这种差异的,除了个体思维方式、阅读能力不同外,更是因为每个人采取的阅读方法不同。所以说,阅读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带领学生探索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更多收益,从而提升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
        1.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用线条、符号、文字进行标注,以说明自己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和看法。这是一种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所以,在为学生择定某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展开批注式阅读:
        (1)标记出文中的陌生字词,进行注音释义;
        (2)划出重点句子,说明其作用,在文章末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3)对文章所采取的叙述方式、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鉴赏,针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4)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留下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当然,这种训练方式只是让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的含义和好处,具体的批注方式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文章和自己的习惯而定,从而起到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2.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围绕某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在某时间段内进行集中式阅读。其好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式阅读对所研究的议题产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形成宝贵的阅读经验,有效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本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在课外阅读拓展中,教师可以把这种阅读方式传授给学生。
        比如,鉴于初中语文课文有很多涉及到民风民俗,教师可以以《走进民俗》作为议题,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引出教材内的课文,如《社戏》《春酒》《阿长与山海经》,介绍其中的民俗现象。然后由学生引出课外的文学作品,如:《祝福》《红楼梦》《秦腔》等等,并让学生说明其中的民俗现象。之后,给学生留出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专门阅读这些作品,最后以论文的形式来说明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取得更好的阅读成绩。
        三、呈现阅读成果,形成阅读习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娱乐生活变得十分丰富,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深受当下青少年的喜爱。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拒绝各种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的诱惑,依旧选择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那么就必有一定的理由,或者说有功利性的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能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某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学生才能保持阅读的热情和动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不断接触新的阅读领域,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举办读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改变与成长,进而保持自主阅读的积极态度,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读书会来引导学生呈现阅读成果。即教师本着某种教育目的,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并在说明观点的同时充分引用自己读过的书籍。比如,“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本品质,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所以,笔者以“诚信”为题,组织学生展开读书交流会。在会上,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阐述自己对于诚信的看法。其中一名学生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并表示:“诚实、诚信是很珍贵的品质,家长和老师从小就告诉我们作人要讲诚信。但是,有些家长却惯于用哄骗的手段来应付小孩子,自己都做不到诚信,如何能要求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一番精彩论述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之后,其他学生也分享自己读过的文章和书籍,举出其中关于诚信的例子,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并能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成就感,并形成对课外阅读经久不衰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做好读本选择、读法优化、阅读成果呈现这三个重要环节,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体验,在提升阅读水平的同时,得到文学审美、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从而让阅读造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批注——撬动阅读对话的支点[J].华夏教师,2019(19):41-42.
        [2]李鑫鹏.浅析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对策[J].文学教育(上),2018(04):98-100.
        [3]王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