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刘小珍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
        刘小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石康镇中心小学 536124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占有极高的课时占比,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小学语文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能够反馈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阅读教学为重点,并立足于此,积极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从而适应今后更加深入的语文学习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于此,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接受语文教育的基本载体。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能力,并且,这四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前提之上。因此,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重重,阅读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都正处在巅峰时期,并且时刻发展,正因如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进行更加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帮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延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是必须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并时刻保持对自身的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发生偏移。在开展阅读教学工作时,教师过分的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缺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关爱,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阅读教学不够全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逐渐畸形,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的教学评价有所欠缺。在课堂上,教师非常看重学生说出,写出的答案是否与标准答案相近,并且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会带有强烈的功利心,导致缺乏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同时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很多教师并未充分的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考虑成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在这一前提下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往往带有强烈的随意性和表面性,难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加倾向于将大量的课堂时间应用在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出上,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状态当中,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抬头,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提升。


        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起来,教学内容显的相对单薄,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尽可能多的接受知识,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
        三、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普遍在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他们的好奇心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一件事上。但是,一旦学生对某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便会深深的钻入其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师在执教描写人文景观的课文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与之对应的图片和视频,并制作成课件,为学生展示。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身临其境,借由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当中的内容,同时,有意识的将课文内容与图片、视频中呈现的画面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从而实现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阅读活动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开展朗诵大会、阅读经验分享会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阅读,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适应阅读,掌握高效的阅读方式。由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更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中提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会逐渐变得更加宽广,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个人气质,发展写作能力,更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啃”的动一些篇幅较长的书籍,从而培养学生的耐心与定理,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三)引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能够发现,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学生经常出现走神的现象,亦或用非常快的速度进行阅读,但当教师问起学生读到了什么内容,便一问三不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从而实现分层次的阅读教学,让每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具体来说,在开展自主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分好阅读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中成员配置的合理性,避免小组成员阅读能力差异过大,而导致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给予一些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愿意投入到阅读当中,形成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
        (四)简化课堂教学语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正确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进一步提升。由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不能深刻的理解一些内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语言,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简化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用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