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付影
[导读] 高中阶段,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付影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    236300
        摘要:高中阶段,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笔者总结自身教学经历,观察发现到使用比较阅读法就是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途径。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相关联的材料联合在一起进行阅读,通过对多种阅读材料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文章内涵以及文章背后的意义。笔者利用自己在班级上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以下几种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如横向、纵向的比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及强化对于阅读的讲解等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后的阅读教学中提供些许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普遍地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章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正面效应,同时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需要刻意为学生构建比较阅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涵与深意,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对作者进行充分对话。
一、在高中语文采用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语文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其中蕴含的具体知识内容,与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关联,因此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的。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从教材文章的选取,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的考察,最终都形成了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标准与严格的要求。笔者在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就积极地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在学了课本中的教材后,再精心准备相似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教师在教授《赤壁赋》和《短歌行》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因为同样都是对人生命的感悟发出的感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同时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每首诗的理解能力,而且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教学,更加加深对古诗的深入的理解,以及充分熟练地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二)拓展学生语文知识面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运用比较阅读法,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比如老师把国内外类似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通过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通过这种文化之间的对比和衔接,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会产生新的认识,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对语文相关知识的探索兴趣随之增长。并在今后的高中语文学习中,能够自觉主动的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对语文知识的探索,进一步的拓展自身语文知识面和整体语文知识体系。
(三)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是高中时期教育的重点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课本教材上的语文知识,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发展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具体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两个维度同时对学生重点培养。比如,在于都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能力进行统一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也可以能培养学生对已学过的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中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横向比较: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横向阅读比较教学,主要是指对同时代,不同作者在某一个细分题材上的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首先从同类题材上的创作背景、作文的语言风格、作家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多角度去了解具体的不同,进而得出那个特殊的时代普遍的社会特征,以及不同作者情感表达不同处理方式。

例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候,就可以在教材中找寻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同样在描写生活所在地的独特风景的文章,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比两篇文章对景色是如何进行表述与描写,更是如何借助景色抒发自身的什么样的情感。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向我们描绘了风景美丽祥和的世外美景,但在这美丽宁静风景之下却暗含作者想要表露出的忧愁,文章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于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以及对社会各种想象的愤懑;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是作者再见故都时有所感悟而作,文中采用非常多的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再见故都的喜悦,以及心中对故乡的浓浓眷恋,文中也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当前各种感情现状的无奈与悲伤,并在文章的最后都转化为了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通过这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比较阅读与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也将深刻地了解到当时不同作者的情感和心境的不同。
(二)纵向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内的纵向阅读比较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分析出作品在家国情怀、个人理想、创作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作者所处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特征等,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方法的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因为词中所表达的家国主题,教师还可以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寻找表达同样主题的类似诗词,这时就找到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都是辛弃疾所作的诗词,整体写作风格保持了一致,可以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辛弃疾在三十岁时所作,描述了当时壮美的河山,并借景抒情,表达自身渴望收复国家领土,抵御外地的凌云壮志;同一个作者,但是到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对家国河山的描写,却运用了很多的典故,通过典故来抒发自己年华易逝,而故土难受的悲凉心情。可见两首词均是作者以家国为主题而创作的抒情作品,均可以看到作者心怀家国的情怀,而不同时期作者的具体情感却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纵向的学习了解作品创作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也能够将作者的生活经历表现得更加直观,加深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志向的理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的对话,阅读是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交流中相互吸引对方的优点。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部分学生对于教材中相对难度较大的文章,无法充分理解背后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需要时刻谨记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例如,教师在教授《雨巷》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再精选类似的文章、短文。在课堂阅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并交流在课前预习阅读时内心感受,确定文章主题,将课文内容与自己写的短文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学习中,学生不再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被动学习,而是根据自己写的短文与课文的对比,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补救,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
(四)加强比较阅读的讲解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比较阅读的具体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对语文比较阅读的能力。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让学生分析文本开头的“轻轻的”能不能与文本最后的“悄悄的”进行互换,并说明互换或不互换的原因,以使学生在文本内对比阅读时加深对文本字词的理解。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改写,并将自己改写的句子与文本句子进行对比,以理解原文的内涵。比较阅读也可以是文本之间的对比,如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文本之间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多维度进行文本内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学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比较阅读进行教学,从多方面、多角度讲解文章内涵,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启发学生内在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良.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应用[J].汉字文化,2018,220(S2):P.104-105.
[2]朱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38):P.34-34.
[3]庄燕平.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J].新作文:教研,2018,000(012):P.177-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