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自扫门前雪——浅析语文教学中读与背的分离现象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徐畅
[导读] 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很多一直主题以来为人所重视的教学环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徐 畅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内容摘要: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很多一直主题以来为人所重视的教学环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条歧路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失落了很多基本元素。其中读与背的分离便是一个普遍现象。
关键词:读   背   分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之要义。诵读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种转化具有创作的性质,融入了诵读者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是一种心、眼、耳、口并用的综合协调的智力活动。可以说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小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有背唐诗的一项内容,小学生从接触语文开始也不可避免地要背课文,中学生更不用说了,古诗词、优秀句子语段,甚至整篇美文的背诵,在教学常规中被列入并落实了下来。所以增订新教材中增加了背诵篇目,高考中也有背诵考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也给背诵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
        但恰恰是这样一项很有成效的工作,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却衍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请看:一位老师分析完一段文章之后,总结之:“这段语言非常优美,是我们学习的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学习如此优美的语言来为自己的作文服务,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于是学生深情地朗读,确实非常动听投入。但随之该师又加了一项任务:“请大家把这段背下来。”于是学生开始摇头晃脑地放声边读边背起来……几分钟之后,该师总结:“大家都会背了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次。”同样的两次齐读(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前者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深情款款,忘情投入;后者字正腔圆,一字一顿,整齐划一,如同和尚念经,再找不到一丝听觉上的美感。更有甚者,该师再加了一句鼓励性的总结:“大家都很了不起,背下了这段文章,而且背得非常整齐……”
        “整齐”,正是它造成了前后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学生都有一个习惯,朗读文章的时候他们会很有感情,抑扬顿挫,投入其中,直至忘我。但背诵的时候却只追求“快”、“整齐”,完全不再理会感情的投入和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而是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演绎”一段文字,这便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读与背相分离的现象。
        目前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教学是重要的。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显然对读也都重视起来,为了让学生更投入,更真切地感受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在读上花的指导时间也是很多的。

在教学中教师示范朗读,听录音朗读,一生示范朗读,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字词的声调……但在要求学生背诵的时候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一个问题:背诵是什么?难道背诵不需要学生感情的投入吗?背诵不需要学生懂得抑扬顿挫吗?背诵就可以“自由自在”随意地处置文章吗?可以像和尚念经一样不带一丝感情吗?显然是教师在对背诵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以为背诵就是记忆的一种方法,它是读的辅助手段,所以从实效性上理解它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投入太多情感的。但他们可能忘了不带感情地“死记硬背”只能养成书呆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文意,更不可能化为己用从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目前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也很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在读的指导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背诵的前提也是建立在读时理解后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之上的。如教学生朗读《兵车行》一诗时,教师往往会先有感情地范读,甚至能有感情地吟诵,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继而再引导学生想象作品中描写的画面:诗人描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此时的学生就是作者甚至可以就是诗中的主人公,真切地走入诗中,体会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悲喜,共戚戚,释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可谓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并会欣赏,自然就乐意并容易记忆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不会用干巴巴的语言来背诵诗歌,而是全情投入地演绎诗歌,这样的背诵才显出语文教学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中培养语感,在背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试想如果学生都是用毫无感情的语言来背诵文章,那他们背的时候脑海当中仅有的是一段文字,“光标”随着背诵的进行而移动着,所以经常会发生“卡带”的现象,前后根本无法连接起来,过段时间之后,所背诵的文章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当他们融入文章中,跟作者同悲喜的时候,情感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自然不会“卡带”了。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几种器官并用的诵读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把无法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的诵读,吟咏,在诵读时品味,其义自明,其理自现。由此可见,诵读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投入了才能见到文章的真义所在。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读与背分离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虽然这仅是语文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个小问题,但却不得不让人深思。也许这也是长年应试教育的结果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真正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记忆背诵,脑中却是一片空白,这种“机器人”式的记忆背诵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吗?那语文教学又有何意义可言?身为语文教师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呢?我们的学生——中国的子孙又如何真正学好自己的母语呢?期待能在语文课堂上听到学生动情演绎美文的琅琅书声,看到他们脸上动情的神情,轻重、缓急、抑扬……美之境界。


参考书目:
    刘士伟《中学语文教学的失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