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勤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中心小学 546103
摘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在综合素质教育展开之际,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对孩子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也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做铺垫,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创新其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利用情境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教育,以便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不仅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纳入了部编版教材之中统一编写,而且对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都十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学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积极意义
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及目的来看,这一学科可以被纳入塑造人类各种思想观念及完善人类道德修养的教学领域中。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讲,道德与法治学科从实际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素质及思想基础,为小学生提供了恰当的道德塑造方向和生活行为准则,从而使小学生在有明确方向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身,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从社会角度来分析,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自身行为,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的日益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也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发展的策略
2.1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有效学习
在教学这一方面,教学学生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展学习,学习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提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仅仅只是在课堂之中不断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一味的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效果低下,甚至毫无效果。因此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装扮我们的教室》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装扮教室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班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寻找教师装扮中的一些不足,像:教室的装扮没有特色、教师的黑板不够漂亮等等,然后教师将这些缺点进行板书,再让学生针对这些缺点进行建议,然后由教师分析可行性,并将一些可行的方案用于教师的装扮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
2.2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正确思维
情景式的教学活动是小学各科目中应用度和有效程度较高的教学手段,这一点也主要是因为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和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学生的抵触情绪被良好地消解。
但在此之中要注意将学生作为主体,由此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另外在选择方式和内容上,教师要进行记录并评判学生的思维和动机。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社会热点度较高和有良好教学意义的探究内容,这也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需求。
比如,在教学《交通与生活》这篇章节时,由于这方面出现的社会问题较多,如“老人过马路摔倒究竟帮还不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所耳闻,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小组长举手阐述。最后,每组得出的答案大多数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较为纯净的。那么,为了扩大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以组别的形式,通过扮演老人、警察、路人甲和乙等若干角色的方式,借助自身体验得出自己的答案。因此,在以此为例的诸多事件分析下,学生将会进一步提升自我道德素养,这对于学生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借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法制意识。
2.3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程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深入学习与研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对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与讲解,因为这种单一、死板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中秋节习俗的认知,还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中秋佳节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之前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品尝月饼及欣赏月色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图中人物在做什么?”学生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能够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此时,教师再结合Flash动画播放“嫦娥奔月”等,以此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和具体化的个性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中秋节习俗的求知欲望,通过形象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在充分贴合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同时,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整体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结束语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的、全面的专项教育与日常渗透,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给予的种种反馈进行及时的分析,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申红丽.有效提高课堂效益: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7,21(05):105-106.
[2]麦秀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A].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0:116-117.
[3]胡灵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19(0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