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珍
南宁市桃源路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和习惯可以从具备常用预习工具书,正确使用预习符号,明确预习内容和要求及传授预习方法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预习 方法 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语文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和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具备常用的预习工具书。
具备基本工具书是做好语文预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最基本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助资料。开学准备好必备的工具书,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学习前策,对课文有把握,上课更有目标和针对性,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二、正确使用预习符号。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阅读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 加囗号并在旁边释义
重要词语 下加△
重要句子 下面画“——”或“~~~”
疑问句子 旁边加?
大段前标 一、二、三
自然段前标 1.2. 3.
自然段中分层标致 //或/
这样,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熟悉并正确使用预习符号,就能自己读懂课文,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老师检查起来也很快,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的学习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六步预习法”。
第一步:总览单元导读,抓住语文要素。部编版教材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把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和要求,高屋建瓴,就可以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归纳和总结。
所以,学生要先阅读“单元导读”“课前导读”及“课后思考题”,这些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本课学习要求,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把要点提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对我们阅读全文有很大启发和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真思考课文的题目、题意。然后学生运用规范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朗读全文后,心中对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有大致了解。这样会增强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先自己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
第四步:试分段落,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五步: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及课后思考题,思考这些习题。这些练习题是课文知识训练的重点,编者重在基础知识、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通过训练,可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六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有些课文,如:优美诗词散文或要求背诵的文段,在速读后,可重点选取一些文段朗读或吟诵。有时通过有声的朗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长期训练,更会增强语感能力。
以上六步,不一定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必有好处。
以上是学生必须明确的预习内容,其实也是预习的基本过程。同时老师还要落实检查,这样学生的预习才能做得更好。
四、传授预习的方法
传授预习方法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和效率。我主要向学生传授以下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语文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文章至少朗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反复研读,在重点和难点地方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注意阅读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子,这些往往是该段内容的总起或总结性的句子;阅读议论性文章时,抓住文中议论性或抒情性句子或段落,这些句子或段落常常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所在。
2.联想法。联想是语文预习中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法。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设问法。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等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的状态。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笔记上,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5.笔记法。预习必须做好预习笔记,用各类型预习笔记记录预习的过程,明确预习的重点,摘抄积累资料,记录难点问题。以下就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1)圈点批注: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画画。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方便的笔记形式。凡是重要的字、词、句、段和篇,都可以划上各种符号。
(2)摘抄。读书时把重要的观点、精辟的句子、优美的文句摘录下来,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摘抄绝不是一项简单地机械地抄写工作,而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每抄写一遍,就更加巩固你的记忆,加深你的理解,激发你的创造。(吴晗语)
(3)做卡片。这是“活页式”的笔记,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但请告诉学生注意:①每段文字资料要有题目;②摘录的内容应有选择;③资料的来源要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当卡片积累多了,就要归类整理,既可复习又可作分析研究。
学生有了预习的工具,掌握预习符号,清楚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加上方法的指导,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他们的预习能力就能慢慢形成并得到提高,最后形成一种自觉的预习习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和习惯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预习并养成一种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