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春香
鸡西市第六中学,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许多杰出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积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志向和财富。在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下,教学不仅要求文化教育,更注重的是人格教育,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确保学生接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导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留住血脉与家园,民族才能走向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为课堂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思考的共同课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一直都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 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成语背后的故事等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语文的教学,因此,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技能。
1.2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竞争力。初中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语文教学便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文化发展开辟新途径,扩大影响。
1.3 陶冶情操
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文化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并将现实生活与课本文章中的精神紧密联系起来。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传统文学的重要文体形式,对古诗词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接受程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需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作为配乐,帮助学生进入到古诗词中的情境中。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诗人和老友送别的情景,这篇文章需要带领学生领会到传统社会中的送别文化和黄鹤楼的文化意义,目前初中生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生活的时代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悬殊,初中生难以理解古人送别后难以见面的不舍之情,对“送别”这一传统文化难以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首先在网络上搜集将古诗文配乐的歌曲,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放送,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诗词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崔颢送别好友之后,孤身一人只能面对“芳草萋萋”自然景观的感情。其次,教师需要进行黄鹤楼的社会背景普及,了解到古人不仅在黄鹤楼上进行登高的活动,而且还会在楼内写诗题词,黄鹤楼是古代们没有网络的“百度贴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崔颢选择这个地方送别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考量。
最后,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送别情景产生一定的认识,教师再利用配乐进行课文的朗诵,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吟诵,领会“白云”“黄鹤”“晴川”等优美意境以及其他包含送别的“阳关道”“大路”等词语,领会送别文化的魅力。
2.2 语文教师言传身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于老师的热爱更容易感染学生。当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梦回大唐寻酒醉吟诗的李白,或是不期而遇雨中徐行的苏东坡,那动情之处的吟诵、慨叹与悲伤,定然能引发一种情感深处的共鸣。其次,教师应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课余时间多读传统文化研究相关著作,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读书不思考,久而久之在学生眼中,传统文化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教师经年累月的阅读习惯一定会让他的课,听来绝不空洞,也不雷同。当然师生共读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好书一起读,学生能够读出感触,读出自我见解,也就读出了师生的共同话题,师生共同进步。
2.3 针对同类作品构建欣赏主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课文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在以课文为载体的基础上,搜集相关主题情感的作品,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相似的情感表达,达到量变引起质变、读书百遍其义自显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久不衰的主题表达,例如思乡之情、鸿鹄之志以及政务政要等相关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定期整理意义相近的课文,帮助学生对同性质的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以学习为思想,在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出现了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短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吕蒙将军在孙权的劝说下进行学习取得进步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完成初步的教学之后,将这篇课文作为思考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吕蒙的人物设定进行反思,通过“现在的吕蒙”和“过去的吕蒙”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终身学习的道理。以《小石潭记》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处简单的水潭景色,教师可以就这篇文章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意境的独特审美,小石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作者寓情于景,展现了一片幽静的景致,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中对山水风景的大篇幅描绘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
2.4 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强调高质量的学生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充分掌握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料,合理组织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应组织文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例如,在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通过组织一些民俗活动或者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歌在课堂上进行诗朗诵比赛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更加深刻,也就更愿意去学习。
3 结论
总的来讲,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空气”,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该渗透在现代语文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领路人,我们应不忘使命,积极探索,让传统文化自然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勇.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01):149.
[2]李伟.试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13):186.
[3]孛建杰.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06):143+145.
[4]乔海龙.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20(07):184.
[5]谯健.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J].中外企业文化,2020(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