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法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李青海 王海霞 张娇阳 刘荃琴
[导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李青海  王海霞  张娇阳  刘荃琴  
        灵宝市第一小学   河南  灵宝 472500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科学体验。给学生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课程目标的要求,激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对 “师生互动”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法探究
(一)进一步明确师生互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课堂如何互动才能达到课堂最优化,是我们探讨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坚持,让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下,通过有效互动,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我们经过调研和反复讨论,认为教师只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丰富学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课堂才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主动进取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
        (二)围绕课标的要求对 “师生互动”相关问题做好思索和探究。
        关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主体性教育观,指导教师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展开教学。让教师学会把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教师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二是方法指导,从看案例、学案例、写案例、研案例,逐步分解研究的过程方法,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三)采取阶段推进,逐步深入课堂
高质量推进课堂研究的进程,围绕“课堂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的研究主题,要采取“阶段推进、步步深入”的实施步骤。
(1)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只习惯于思考教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合作学习也不够完全,个别比较活跃的学生主导着活动的方向,一些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往往随波逐流,没有投入到互动中,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探究课的实践操作,教师在互动中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同时,对生生互动提出标准和规则,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不仅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能够全员交流、分析、探讨问题的答案。过去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进取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应对了多年传统的教学课堂突然变得如此活跃,教师以往茫然过:这样的课堂该怎样上?有效互动教师该怎样教?在课堂中一步步的摸索和实践后,师生互动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知识灌输”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研案例---让教师从不知怎样才能效互动,到逐渐熟悉过程和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比如教师示范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互动的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确定指导策略在课堂互动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提炼指导有效策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就研究资料的本身来说,文献整理以及对案例资料的分析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归类起来常见的有互动前营造氛围、互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互动时进行问题激疑、注重方法指导等方法策略。确立研究的重点是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确定“学生主体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策略研究”,把案例中反映的师生互动指导策略归纳、整理、分析,经过研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的组织、协调、沟通、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不一样观点可进行辨论,进行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去验证或发现结论。经过一段训练,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有了必须的提高。
        1、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顾教”与学生“只顾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突出以活动性为主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课堂各个环节的互动活动中。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悦,使他们在互动中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逐渐养成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的习惯,会思考,会学习,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4、平衡师生、生生之间“施”与“受”的关系,缩小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消除个体的孤独感,在互动中确保每个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师生、生生互动的知识探究的开展与整合过程。
        5、寻求、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让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思想你,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法的探究为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添加了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编 李秉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二版
2、《课堂观察指导》主编 陈瑶 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新课程评价与改革》主编 教育部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4、《教育科学研究通论》喻立森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课题名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成员:李青海  王海霞   张娇阳   刘荃琴
课题编号:LBJKGH2020-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