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庞家玲
[导读]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庞家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石康镇中心小学 536124
        摘要: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学习兴趣低下是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发展者,应着重于学生的兴趣,并立足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游戏;生活;信息技术
        低年级的小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也初步构建了数学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而低年级小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趣味化的环境中,并对趣味化的事物产生学习兴趣。但无论是数学学科其本身的因素,还是环境、学生主体学习方法的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对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以及课堂的实施者,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还能够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力量。这种兴趣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通常表现为学习倾向。一般情况下,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享受学习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会本能地发挥能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从数学学科这一角度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学生的学习并不应是强制的过程,而是主动、自愿学习与消化知识的过程。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将兴趣看作学习动力最活跃的因素,既能够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全面发挥,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获取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分析,低年级小学生的主体性较低,并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此外,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较为基础,但受到年龄限制,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甚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这样既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学习行为的传授者分析,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课堂中,以“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较为机械化、形式化,从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从学习活动的对象来看,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本身具有应用性,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数学学科的价值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这样更加加深了学生反感数学的情绪。基于这些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挖掘这些因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展开游戏活动
        相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更加喜欢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活动,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为,还能够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使学生更加乐于探究游戏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此外,通过游戏活动的积极展开,还能够将课堂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也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更加积极,以此推动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够使他们计算10以内的加法,笔者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并组织他们展开“智勇大冲关”的游戏活动,如:第一关,2+1;3+2,第二关3+5;5+7,当每个小组闯过第一关时才能闯第二关,一共5关,哪个小组闯关用的时间最短哪组获胜。基于这一游戏活动的展开,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游戏比赛中。这一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此外,通过游戏活动的积极展开,也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形式,并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2.引入生活实例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到生活之中。同时,数学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生活实例,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迁移到实际课堂中,这样既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化、愉悦化的学习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情绪的产生,还能够以生活问题或者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用”,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以“分一分”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笔者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这样的生活问题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同时,笔者出示“鼠妈妈分饼”的情境图,并提出:“鼠妈妈做了4张饼,整分给两只小松鼠,要这两只小松鼠得到的饼一样多,应该怎样分?”这样的情境马上将学生带入到分饼的活动中,进而使他们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出示“淘气、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二分之一。可见,将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既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必要价值,从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借助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较为基础,但其内容主要以数字、符号等形式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觉等多种认知同时参与,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为例,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进一步认识,笔者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一些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图形,同时,提出问题,即:你准备把这些图形怎样分类?这样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于是,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按照边数分成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由此,笔者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教学主题。随后,笔者再次出示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四边形的特征,进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可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这样既能够给学生多种认知冲击,使他们的学习活动赋予趣味化的特征,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感知行为,以此加深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具备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构建积极的学习场。此外,学习是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结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对此,通过兴趣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产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行为,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小英.乐教乐学,趣是关键——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30-31.
        [2]谢家伦.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研究[J].科研,2016(8):2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