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毛锦丽
[导读] 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思想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

        毛锦丽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
        【摘要】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思想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若教师不具备创新意识,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且乏味,学生不仅无法在课堂中积极投入、收获知识,还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精彩的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创新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策略;教学理念;学科魅力
        小学时期打下的数学学科基础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科学习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数学学科基础不仅包括教材中的基本知識,也包括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看到数学学科对学生学业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及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从预习活动、课堂教学、探究方式、教学语言、课外拓展等角度切入,建立学生与知识之间的链接纽带,倡导通过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理念巧创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都较为不足,许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会显得十分被动,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没有办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教师采用的“填鸭式”讲法导致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灵活性不高,思考数学问题时思维活跃度不足,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思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数学教学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框架,通过更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来打造多样化的、有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例如,在“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不通过简单的“传输”过程将知识教给学生,而通过设计思考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完百分数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学现用”的机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百分数来介绍自己的班级,如说一说班级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每个小组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等;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思考其他可以应用百分数的情况,如商场打折、任务完成进度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际应用百分数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形式与意义,达到“做”与“学”的统一,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学生在与同伴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维的拓展,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学科思维的形成.
        在构建数学活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思考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二、培养方式巧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增加课堂探究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当关注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都比较不足,如果教师盲目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那么在面对一些难度较高的内容时,学生探究起来会比较困难,可能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使得这一活动能够真正使学生获得奇妙的体验与丰富的收获.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显然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内容的探究学习.在划分小组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使每名学生都能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自己,进行统一讲解.
        三、教学语言巧创新,构建趣味课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最经常接触数学知识的地方,久而久之,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所采用的语言的趣味性等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用刻板、严肃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将会十分压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会高.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时,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对数学课堂进行优化,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
        例如,在学习加法、减法部分内容时,虽然这部分知识是由一些术语、数字或字母构成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打磨,尽量用幽默、生动的方式讲授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加与减的过程描述为购物时商品结算的过程或与同学分享食物、文具后自己剩下的物品的数量计算过程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也可以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中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愿意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优化时可以从教学语言的角度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探索更具魅力的数学世界.
        四、课后活动巧创新,探索数学学科的魅力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前预习与课上听讲,课后的复习巩固环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传统的课后活动,许多教师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即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数学习题复习所学知识.虽然做题能够帮助學生提升成绩,但也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升课后活动的趣味性与多样性,通过“少而精”的课后活动使学生获得“多而优”的学习收获,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学生留下余力去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比”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减少类似“20÷(  )= 2∶1”的计算题作业,而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场“‘比’的比赛”.比赛中,任意一方先说出一个比,如20∶10,另一方就要在3秒内说出一个与其数值相等但形式不同的比,如2∶1等,再由最开始的一方在3秒内说出与20∶10数值相等但形式不同的比,如此反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说出答案,那么就要接受双方提前规定好的惩罚.在这一有趣的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学生会更愿意进行比的知识回顾.同时,这一游戏为家长与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游戏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家庭学习氛围的构建,达到家校联动、提升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知识.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将自己与学生禁锢在无尽的题海中,而应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完成数学课外活动的自主性,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的环节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预习活动的布置,让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从课堂教学的环节入手,充分认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通过设置思考探究环节来为学生提供提升思维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从探究方式的优化入手,保证探究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切实收获;从教学语言的创新入手,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从课外活动环节的创新入手,不用题海战术来填充学生的课余生活,而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趣、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数学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发刚.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J].名师在线,2020(14):40-41.
        [2]刘鹏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一点体会[J].学周刊,2020(15):87-88.
                [3]包小娟.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2020(14):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