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吴超
[导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存在沿用老套路
        吴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八团中学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存在沿用老套路、旧方法的现象,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小学是打牢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的“黄金期”,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基础发展和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是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地教师对学生的主体认知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地教育策略和教学安排,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一、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正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参与效果。此外,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案例或事件,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入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个大型超市的图片,并在黑板上板书出:铅笔单价0.8元,钢笔2.5元,笔记本3元,文具盒5.5元,书包30元。接着,我对学生们讲到:“这个超市在国庆节假期做了一个促销活动,其中文具商品的促销价格在黑板上,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可以将这些商品分分类吗?”在学生们的几次大胆的尝试后,我详细地讲解了小数的概念,并对上述的商品进行了正确的分类。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还在哪里看到过小数呢?”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换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如,在学习《负数》知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形象具体的多媒体PPT课件向学生清晰地展示生活中关注负数的应用小案例,如漠河的气温现在是-23摄氏度,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是-155米,死海的海拔是-392米,停车场在大楼的-2层,小明被扣了五分,可以写成-5分等等,让班级学生在唯美的画面展示和生活化的小案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对负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有了初步的感知。紧接着数学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案例为基础向学生具体阐述该节课需要解决的主要学习任务,如可以正确的书写正负数、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够借助数轴来描述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案例为指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最后,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每个具体任务的不同,借助不同的生活化案例做精细化、全面化与形象化的讲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难点内容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考方式多依赖于形象思维,而小学数学却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学科,仅凭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不仅无法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此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不妨在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的辅助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巧妙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读写、比较几分之一,掌握其简单的分数加减,为了检验学生对分数的学习效果,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以下问题:①填空:把1条绳子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条绳子的(),3份是这条绳子的()。分子是4,比分母少5,这个分数是()。

②计算:=  =  =  1-=  ③问答: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通过对问题内容的灵活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还使学生的运算技巧得到提升。又如,“圆锥的高”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管教材中关于圆锥的高的概念阐述得很清晰,但学生还是常常会将圆锥的母线当做高来使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能对圆锥内部进行直观观察,进而难以对圆锥的高形成感性认识。于是,为化解这一教学难点,我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圆锥进行了“解剖”, 对其内部进行了直观展示,再分别拉出圆锥的高和母线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便一目了然,不仅获得了关于圆锥的高的感性认识,而且还了解了母线和高的区别,进而实现了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从个体入手,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因家庭原因、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理解不了”“分析不出来”等现象,阻碍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打牢和转化进度。同时,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出现厌学、抵触等心理情绪。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尊重差异化现象,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及时做好教学计划和应对策略。此外,教师在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整体水平的发展要求,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传统“师讲生听”教学模式的颠覆与变革,其在发挥学生主体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应只一味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获取新知,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有效改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我立即调整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学、互究的学习活动,坚持“传帮带”的原则,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同时,我还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共同发展的能力。
        1、计算
        140?20=  210?30=  300?60=
        2、判断
        80?20=4  160?40=40 114?30=38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环节的布置,在满足个体学习基础的同时,提升整体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又如,在探究“圆的周长”时,我先是让学生对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些量有关进行了讨论,然后我根据学生的猜想(直径或半径),旋转三个系有不同长短细线的小球,形成三组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观察其变化过程,继而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确实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之后,我提问道:“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多少倍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由小组长在组内做好分工,在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的基础上,用计算器计算出圆周长是该圆直径的倍数,同时做好记录。最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报告单,得出结论。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为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教师一方面要在充分理解并领会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调整优化;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这是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黄骁.新课堂,新教学———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3):98-98.
        [2]马莉莉.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中华少年,2017(28):163-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