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毛立强
[导读] “基本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主题
        毛立强        
        广西贺州市昭平中学
        摘要:“基本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主题,是对“建设道德”基本要求的具体解释。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巩固基本要求的实现。因此,学校应将德育作为日常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努力使德育通过各种媒体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环节中,发展学生德育的核心特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加强和深化我国课程改革。它不仅满足了提高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文化和教学水平的一般要求,而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与1990年代的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的相同。2017年8月17教育部制定了《中学德育指导纲要》,对新时期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了一般德育目标和等级目标,以反映学生的基本素养,适应持续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逐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从单纯注重学生成果转向普通学生的德育教育,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一、在德育学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研究表明,目前的高中生存在以下思想道德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模糊不清。他们在社会和生活中缺乏理想和信念,缺乏爱国主义,缺乏民族精神,缺乏对民族英雄和榜样的崇拜,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盲目崇拜和追求现代电视偶像。价值分配不当和行为不端。第二个是“我行我素”的盛行,个人主义至高无上。随着孩子人数的不断减少,许多高中生得到了家庭的照顾和优待,导致他们养成懒惰,意志力低和其他有害习惯。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将采用各种极端的抵抗方法。第三,学生对法律制度了解不足,非法犯罪增加。当前,高中生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犯罪的特点越来越年轻化,成群化和暴力化。一些高中生对法律制度缺乏了解,他们经常组成帮派,打架,甚至造成严重影响。一些高中生吸烟,饮酒,旷学等不良现象逐渐蔓延,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高中学德育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学校的德育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落后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现代化需要许多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首先是对人类道德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教育仍然基于应试教育。此外,学校的公共评估重点是学生的“进步速度”和“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承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为了获得“声誉”,学校必须放弃或稍微削弱德育的功能。其次,当前过渡时期的道德教育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今,高中生对生活,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追求和志向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未关注过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班主任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生活的成长和需求。第三,学校德育方法和过分强调“教学”和“灌输”,而这与学生的实践和自我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空的“教学”和“灌输”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发展。因此,高尚的道德被简化为合乎逻辑的道德术语,从而打破了道德与生命之间的的联系。学生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能也不想进行道德上的自我练习和自我教育。第四,在学校德育中仍然存在教师忽略学生的中心作用中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只是灌输了一套针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他们没有重视德育的主题和学生的参与,他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意愿。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德育的具体实践与研究
        (一)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学是构建学校德育的目的和目标,其主要特点是教育学生的基本美德和价值观,使他们通过文化,道德和价值评估学生的表现,发挥作用和改善生活道德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准备和自我知识的感知。具体措施是在该阶段建立一个进步的道德教育目标,即一年级主题是“从实践开始”,注重良好习惯,生活计划,学校纪律和学校规则,性格发展和“合格的高中生”,二年级是侧重于诚实教育,德育,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发展;三年级的主题是“有趣的生活”,重点放在理想的未来教育,感恩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上。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确保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重视文明礼节,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渗透礼节教育。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台,报纸,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媒体的作用,大力推广文明礼节教育的内容。二是要特别注意高中教育。教师精心策划并制作了文明的礼仪故事片《让我们养成好习惯》,教学生日常行为。然后,在高二和三年级,将进行诸如角色塑造,目标定向和主题活动之类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并制定明确的理想目标。
        (二)开展“学科训练”课程,教人传承文化基因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综合课程改革和实现主要的增长目标的意见》规定了“五个总体规划”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任务。一种组合是协调各种学科,尤其是道德教育,语言,历史,体育和艺术学科。让学生理解人文科学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提高数学,科学,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有必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在全面教育中发挥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班主任还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将本课与德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因此,学校通过全面的课程设置和全过程的指导,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整合到教育和教学中。教师始终遵守教学法则,不断研究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根据各学科的学术意义和继承性,发挥课程本身的特点,突出爱国主义,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心和人文精神等要素,使其成为最具体,最生动有效的核心价值的载体;教师还应该注意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进行额外的,基于标签的严格讲道,并仔细促进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关注,引起学生的道德认可。
        (三)创建“城镇文化”,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创造的人文环境反映了整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中心作用的教育资源。城市文化是环境教育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一种“沉默”的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自身健康成长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创建城镇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营造一种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建立健康的个性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康,进步,文明和和谐的城市文化是寓于道德教育的隐性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特征方面起着微妙的作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理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自我完善精神为中心主题,引导全体师生奉行严谨的价值观,营造优雅和谐的一流氛围。该镇的草,一棵树和景观建筑包含大量信息,它们还反映了该镇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积累了历史,文化和传统,并反映了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城镇文化也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和进步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汇聚了学习德育的美,并提升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受到微妙的德育影响。
        简而言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有这些在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来强. “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德育行动[J].教育家,2017(08).
        [2]曹友成. 万州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R].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5-05.
        [3]师星三.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