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强
柘城县高级中学,河南省柘城县476200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总纲,乡土情怀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基于乡土情怀培养的地理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乡土认知、乡土情感、乡土保护为对象的学情分析,以实现乡土情怀为目的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以乡土地理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及以乡土地理为背景的情景化的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
关键词:育人价值;乡土情怀;教学设计
育人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方面的发展,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学科育人价值是指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身特点,使该学科成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良好途径之一。研究者认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系统思维、人地协调观、乡土情怀、综合实践能力等九大方面。乡土地理是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依托,乡土情怀则是这一基本理念的最高标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基本理念的要求。而合理的教学设计,则是实现地理课程乡土情怀育人价值的前提条件。
一、以乡土认知、乡土情感、乡土保护为对象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现状及学习后可能达成的状况的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学情分析应包括学期学情分析、单元学情分析、课时学情分析。其中课时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相关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分析、学习状态的分析、学习后可能达到的效果的分析等。
基于乡土情怀培养的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应以学生对乡土的认知、学生的乡土情感、学生乡土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对象。
乡土认知现状的分析包括家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等的现状的认知分析,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单独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乡土认知状况。如“城市化”部分的学情分析可设计为“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本班农村学生比例较大,对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和转变的认知较少。但通过前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可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本地区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增加其对城市化的内涵和过程的理解”。
乡土情感是学生对乡土的心理态度,包含积极态度如热爱、眷恋等以及消极态度如淡漠、厌恶等,其中消极态度往往是由学生对乡土的片面认知所造成的,是培养乡土情怀时亟需转变的重点。乡土情感现状的分析不光要包含学生对乡土的积极态度的分析,更要注重学生乡土情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乡土情感才会激发学生乡土保护的意识。
中学生是乡土保护的潜在参与者,其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知识、意识密切相关,体现在其对环境政策法规的认识,生活、交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的掌握等方面。乡土保护现状的分析应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知识储备、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水土流失的治理”部分的学情分析可设计为“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和治理措施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环境问题的治理应从其成因特别是人为原因入手,通过调整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向着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方向发展。但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不同,因此治理措施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以实现乡土情怀为目的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乡土情怀是人在对乡土的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情感。因此,基于乡土情怀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学生认识乡土、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培养。
认识乡土是实现乡土情怀的前提。地理教学设计应以学生能够认识乡土,对乡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等的表现、成因、发展变化规律等的认知为目标,设计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的、可量化评价的教学目标。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利用家乡河流的资料,了解流域的含义,会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背景”。
热爱乡土是在认识乡土的基础上的情感升华,该目标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一般较难进行量化设计,常用“激发”、“树立”、“培养”等动词来表示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指向。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当地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为案例,讲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乡土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意识,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所在地区某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乡土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乡土、保护环境的意识”。
保护乡土是乡土情怀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应能够激发学生保护乡土的意识,使学生掌握保护乡土的方法。如“荒漠化的治理”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通过对家乡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三、以乡土地理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选择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材料来源,地理教材中也包含部分可用于乡土情怀培养的素材。然而,地理教材往往适用于多个区域,因此本土化程度较低,应将乡土地理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教材内容加以筛选、重组、补充,以形成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为例,下表列举了该模块中部分章节与乡土地理(以豫东平原某地区为例)相结合的大致方向。

乡土情怀的培养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然而,应避免生搬硬套的乡土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尽量灵活和多元化,将乡土地理融入教材时,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以乡土地理为背景的情景化的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基于乡土情怀培养的教学评价应以乡土地理为背景,构建乡土情景,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可以设计记录本、评价表,甚至可以拍照、录像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总纲,因此教学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土情怀培养的效果。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情境和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受篇幅所限,本文仅撷取其中部分环节加以阐述,以期对中学教学中乡土情怀的培养略有裨益。
本文系2020年度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研究》(L20071804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锋涛.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