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
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当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也逐渐不再具备单一性,而是多元性,因此教育教学趋势有极好的发展。而身为你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师的一份子,我们当继续基于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策略进行探析,使学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以求令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理想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政治教师无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在教师教学思想还不够先进的传统时期,学生总是处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之下被动学习,导致教育教学趋势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崭新的阶段任教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有对当下教育理念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考虑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设计优质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在新时期将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落实于课堂活动。下文则是本人依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所作探析:
一、创设形象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被称为优质资源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处于现代化教育环境中的高中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画面,创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课堂环境,令学生以强烈的学习兴趣融入到课堂当中,深化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喜爱。
比如,在指导学生分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服恩内容时,在教学初始阶段,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多媒体技术直观呈现在了学生的眼球当中,振奋了学生的心灵,令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进而提出了学习目标。然后,我因循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分析,在形象画面的辅助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了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之后,我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与学生憧憬未来,使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有了充分了解。最后,我与学生一同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系统的梳理。这样,我以形象画面的引入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令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多重感官融入到了课堂当中,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培养,达到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导入合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政治知识的学习中,有许多材料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有深入的理解,这便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
因此,处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懂得导入合理问题,从而令学生产生对问题的探究积极性,引导思维高度活跃的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助力学生提升政治知识学习效率。
比如,在带领学生探究《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这部分知识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假如你们现在的手中有一万块钱,所倾向的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是什么?”由此和学生进行了语言上的交流,创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引进了新课内容。然后,我结合储蓄存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使其了解了储蓄存款的含义及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利息的含义、储蓄存款的主要基本类型以及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特点。之后,我继续引入相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了商业银行的含义及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商业银行的贷款原则。最后,我通过简单的对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清晰了学生的认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导入合理问题,使学生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三、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政治是从实际生活中精炼而来的一门学科,所以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了在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实际生活需要身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我们付诸实际行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再以合理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在帮助学生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的内容时,首先,我播放了新闻视频《37碗面的诱惑》,让学生对不理智的消费行为畅所欲言的点评,由此结合社会现实引进了新课内容。然后,我又依据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了应该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教育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最后,我做了课堂活动总结,希望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我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一系列为学生进步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的教育理念。为此,身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当不断学习,基于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探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深喜爱上政治这门学科,绽放出精彩的高中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伟.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7(01):137.
[2]张义贵.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新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