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丹
泸县潮河镇瓦子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概念要求体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优化体育教学。体育教育应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领导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创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策略。通过教学,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积极互动,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特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优化教学策略,并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观念转变
如果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真正实施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养成全新的教学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未来一段时间,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寻求创新的课程方法,使学生不仅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学习体育和技术运动,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考虑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应放弃先前教学方法过于僵化和严格的教学方法,而是为学生创建一个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体育课。一种特殊的方法是,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交流和学习,并从其他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最佳实践中学习,以便教师更新其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后总结并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况,以发现教学中的错误和缺点,并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鼓励自己加强教学反思。
一、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限制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前的小学体育教材中,包括较多单调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材中的技术性比较强,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感到学不会或者动作太难,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并放弃了自主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加强对于教材的研究和处理,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手段来丰富教材,并且提升教材的趣味性。例如许多学生不喜欢跑步,教师则可以使用多种花样的跑步训练方法,也可以利用优中选优以及分组比赛的方式,每节课需要选出跑得快的女同学以及男同学,对于这些同学,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跳绳课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男女混编分组,让学生比较谁跳的花样最多,谁跳得更快一些,对于获胜的小组,需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会感受到“我能行”的情绪。如果教材的技术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教师则可以适当的降低动作的节奏、速度以及幅度,让学生全面的放松,并且掌握动作要点。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一些动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掌握动作基本要领,而后再逐渐的加快节奏,并且掌握动作的做法,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下去,并且获得成功体验。
二、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也能全面的克服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的提升效果。例如,在学习篮球运球模块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或者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内容的讲解,如向学生清晰而有条理的讲解篮球运球的意义、篮球运球的方法、篮球运球的技术规范等等,从而在形象具体的讲解中激发学生对篮球运球模块学习的浓厚兴趣,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之后教师则可以借助极富渲染力的微课短视频对具体的篮球运球技术规范进行示范演示,并让学生跟着微课短视频的演示来一步步地进行运球操作练习,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体育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课件和演示视频放置到云盘或者QQ群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的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技能训练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的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师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威望与信誉,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师生关系出现亲密的、积极的状态。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讲解示范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外也是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素质的最佳时机。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活动的指向标。但是,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材多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教学进行论述,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性,且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时调适,将学校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实际情况融入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教材中对短绳的基本玩法做了论述,但是这种论述比较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讨短绳除了跳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短绳来玩“抓尾巴”,还有的学生说短绳可以用来绑腿,做“两人三足”游戏,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性来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合理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也开始更加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男女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训练标准与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体质,为其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而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立定跳远”练习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身高、体重、能力等,为其设置不同的高度。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个人的情况与意愿,选择更加合适的小组。然后再结合每个小组的平均起跳能力与平均身高等,制定不同的评判标准。另外,在组织学生开展“立定跳远”练习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性别为其设定不同的标准。通常状况下,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立定跳远的设定标准是:男同学为1.1m,女同学为1.0m。如此一来,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和发展游戏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潘金艳.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8):102+104.
[2]王松梅.浅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