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乡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为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通过立足教学内容,创建生活情景;融合生活实例,培育探究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品德培育,循序渐进地落实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发治;生活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涵盖着丰富的社会知识,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单调的教学形式讲述灌输理论知识,教师忽略了融合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认知,和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鉴于此,在现代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结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融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落实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此,本文简要阐述融合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略。
一、立足教学内容,创建生活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地落实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特征,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情境,加深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悟,进一步创建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在以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融合生活情景教学往往过于形式化,教学内容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依托于教材内容的设置,有机的融合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创建更加契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课堂,扩大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加速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的优势,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师教授学生“公民基本权利”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的创建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基本权利。如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所享受的权利已经具有模糊的意识,但具体享受什么权利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并加深对这一知识的印象。教师依托教学内容创建生活化的情景,不仅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通过趣味情境的创建有效的展示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二、融合生活实例,培育探究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师应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展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带来的便利。教学实际实际中,教师逐渐地扭转传统教学中割裂理论与生活的教学观,教师通过树立更加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有机的统一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展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探究,通过指导学生对真实事迹的评价与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网络带来的便利,和网络合理化应用促进生活改善的生活事例,结合小组教学模式创建学生探讨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积极的发表自身的评论和意见,使学生在归纳和总结中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教师运用生活实例给予学生警醒,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事例进行评价中实现自我反思和升华,有效的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品德培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入融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样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创建实践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卓有成效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将习得知识融会贯通,且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
例如,在教师教授“亲情之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与家人相处的点滴,领略家的意味,体会家人之间的深浓厚的关爱之情,指导学生主动的探究让家庭更加美好的有效措施。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有效地落实理论知识教学,而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入融合是教学与时俱进的表现,便于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从生活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发展特征,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融合生活化教学模式,创建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妍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S2):232.
[2]马树梅.关于生活化情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8(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