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陈林教
[导读] 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科学教育的入门课程。
        陈林教
        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 311247
        摘要: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科学教育的入门课程。它的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伊始和萌芽阶段,能够为其今后更好的展开更多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对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从多方面着手,落实多样化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浙教版教材为参考,就如何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有效的落实到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来,给出了具体的策略,并辅以案例佐证,希望能够对一线教师更好的展开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有效落实
        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型的课程,主要涵盖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个大的方面,每个大方面中还涵盖很多细小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而杂的学科。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对初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传递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常见自然现象、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学生成长为复合型的新青年。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能够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对初中可续涉及到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和探究,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在此理念的引导下,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考虑学生的不同要求,展开更具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有效的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为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收获更好的科学学习效果,实现更专业、全面、多元的成长和发展进步。为此,本人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经验,就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一、联系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初中科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看到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念,并积极主动的从生活着手探索更多的科学知识,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积极学习体系,让其在长期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对课本中所蕴含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实际教学情况,有的放矢的导入生活中的素材和内容;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多一点鼓励、支持和赞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播,让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并在教师的针对性帮助和指导下,获得更好的科学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压强”这一内容时就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拔开笔帽,两只手分别按圆珠笔的两端看有什么感受,在同一个木板上钉钉子,一个顿,一个锋利,看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总结压强的概念,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等具体的科学知识,在掌握之后,让学生在想一想生活中存在的压强,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又如,在“进化与遗传”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遗传”的相关知识有更科学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导入了一个生活趣闻:有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可是他们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位男士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单眼皮,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亲身的,于是去问自己的妻子,妻子很伤心,很生气,觉得他莫名其妙,那这位男士的担心有没有道理,为什么?通过这个生活趣闻的导入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再展开遗传知识的讲解,学生都能够认真听。


        二、科学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在实际展开初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时,注重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不仅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给予学生学习科学、分析科学、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思路,对于学生获得更好的科学学习效果有着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生为本理念下的提问,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诉求、学习状态,并做到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这样的提问才更有价值,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科学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相关知识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二者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怎样区分?生活中哪些是光的反射现象?哪些是光的折射现象?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用途……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开始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意识到了学习科学的重要作用,学习的热情有所激发,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最终在我的带领下,获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23对,成对存在”这一知识点有深刻的掌握,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一对夫妻生育小孩,那么他们后代的体细胞内应该有多少对染色体?如果单纯的认为后代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父母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的简单相加,那么他们后代的体细胞内会有多少对染色体?那他们还是人吗?……在探究这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主动学习,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印象更加深刻。
        又如,我在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机械手表上油之后就不响了,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为什么拔河比赛时穿运动鞋,而且场地尽量时没有沙子的场地?为什么要在下雪的路面上铺设细沙?……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系列知识点,最终达到了印象深刻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活动,发挥学习主动
        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和获得,仅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容易让学生有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展开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开展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一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二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力的有效提升。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科学实际活动,既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也需要对学生多一点引导、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展开“力”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在向学生讲解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就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水平仪。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温习所学习的力的相关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实现了复合型的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总的来说,从多方面着手,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不仅是时代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获得理想科学学习效果的诉求和重要途径,我们身为新时代的新要求,需要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从多方面着手,立足教学实际,努力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本文所做的分析不够完善和具体,给出的联系生活,问题探究,动手实践三个策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进而促进其收获更好的科学学习效果。当然,本人在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还会继续研究、探索此问题,继续为更理想初中科学教学效果获得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鸿. 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5):486.
        [2]丁爱娟.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中), 2010(11):65-66.
        [3]陈旭海.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47-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