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宾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兴平希望学校 135213
[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应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 。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素质教育 新兴学科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应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 与方法 。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信息技术课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相对地比较低。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时难免会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到其他的但又不得不讲的信息技术,如在教学Excel电子表格时,由于学生从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在对Excel表格中数据的录入时,难免就要讲到计算机键盘的使用,指法的运用,文字的录入等,如果面面俱到的话,这样的一堂课是必要的是失败的。因此,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中,学生完成了典型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老师在设计典型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典型任务设计必须要善于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做好这一步,一节好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理论课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能看到的榜样
信息技术课中,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要求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30%左右的时间是上理论指导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的中学生来说,对其内容和形式都是缺乏了解的,一句话,没有理论的指导的学生面对计算机会觉得 “ 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 。这时,老师在上理论课时 如果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能看到的榜样,那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我在 给三年级学生 讲 计算机键盘的使用时,我有意地引入了金山的打字通,并在练习指法的游戏中, 老师先进行一次高速度的指法实地演示,当学生看到老师运指如飞的指法时,就会产生就会产生一种敬慕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让我来试一试”的心理,就会对本来比较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很大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习。
三、 鼓励学生自助互助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机房上课,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由于计算机的操作对初学者存在着许多细小问题,所以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人人都对计算机产生问题,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理论课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
2、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4、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四、 自学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 风华正茂的wps,word字处理软件 , 转瞬间就被下一代的wps,word软件所替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这里所说的自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课前和课堂上对教材的自学,另一类是课余时间对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自学。前一类为课堂学习和后一类自学打下基础,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后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自学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自学,善于自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五、 动手是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动手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中心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举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进行信息技术最基础的“文件保存”这一重要环节的教学里,课本上的理论操作步骤是这样的:
1、 对打好文章的microsoft word的窗口点击“文件”菜单,选择“另存为”选项;
2、 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计算机默认的“保存位置”为“我的文档”,默认的“文件名”为文章的标题;
3、 确认之后点“保存”,文件就会成功保存。
但实际的上机操作常常与此不符合,问题就出在第2点上。当前一班的某一位同学把“保存位置”改在其它地方,如D盘驱动器,后一班的同学又同在这台计算机上另存一篇文章时,“保存位置”就会智能性地默认上次所操作的D盘驱动器,而不是课本上所讲的“我的文档”了。这种现象是经常会有的,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时就需要根据理论或老师的指导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把保存位置更改为“C:\my documents”才是“我的文档”。至此,问题才得以解决。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得益于上机操作。动手实践使我们发现了问题,动手实践使我们解决了问题,动手实践使我们总结出规律。只有动手实践才能使我们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弄懂,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郑巧生.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路径探析[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1):61-62.
[2]王宜平.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