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意识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4期   作者:李美兰
[导读]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美兰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第一中学   
        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一种自己不曾了解的文化,以及把这种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的过程。高中英语教学也不仅是教会学生说英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如何结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少数民族  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从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师同文馆培养英语人才算起,英语教学在中国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这150多年里,英语教学经历多次发展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应试化。这个趋势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上课只注重给学生灌输做题技巧,学生也只知道记单词做题和考试。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是用来交流沟通的,不是用来一对一翻译句子。再者,中英文之间也很难做到一对一的翻译,这是因为两种语言之间不仅存在单词的差异,也存在着语法上的不同。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只要有交流,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就会有差异,如中英文化中的差异就有思维模式的差异,民主观念上的差异,科学观、道德观、法治观、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英语,教师和学生就要正确去对待这些差异,要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为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解答: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际时,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这为我们的文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和学生该怎样才能培养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把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应该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接下来,就以云南省的耿马县为例,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县内傣族、佤族和拉祜族是主要的三大少数民族,学生中,这三个民族人数所占比例较大,结合他们的文化来进行教学,将会使得教学更轻松,让学生学起来更亲切。
        以佤族和拉祜族为例。佤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他们本没有通用文字,人们使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等方式来传递信息。1957年创拉丁式佤文,1958年修改《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在教学中,可以让佤族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字和英语之间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来分享。再从文化上来说,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是20世纪初。

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在1905年到今澜沧、双江一带传播基督教。永伟里及其后人经过租买土地,修建教堂和传教,使基督教逐渐在拉祜族和佤族中传开。两个民族星期天进行礼拜活动,每年公历12月25日过圣诞节。在教学过程中,如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在这单元主要讨论了世界各地的节日,很明显地,说到西方节日,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圣诞节,刚好圣诞节和复活节是很多佤族和拉祜族学生家里要过的节日。教师可以找几个佤族和拉祜族学生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如何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有些什么忌讳或者习俗,再让另外几个学生利用课外书、网络等工具去收集英语国家怎样来庆祝这两个节日,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全班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不至于闹笑话,甚至产生一些误会。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相关文化之后再来上课,对于他们理解文章也是一大帮助。
        再以Book 4 Unit 4 Body language为例。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文化里,同样的肢体语言会有不同的意思,或者是不同的肢体语言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在中国,点头表示Yes,摇头表示No,但是阿拉伯地区、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地方就是点头为NO,摇头为YES,这跟在中国是完全相反的。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中国伸出食指表示“1”,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欧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并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在中国,伸出大拇指一般表示“好”,而在英国,翘起大拇指表示在路边想要搭车。
        意识到在不同的国家,肢体语言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一种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表演一些常见的肢体动作,如“Yes”和“No”这种基本的肢体动作,再问学生这个动作是否全球统一,然后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向学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肢体动作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同学们应该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产生矛盾。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需求。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语言特色和语法规则之外,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所在国家和地区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内容,是对跨文化交际人才必不可少的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英语国家人民的可能性不是很高,但是培养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为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及考试打下更好的基础。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一线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导入,从教学角度出发,时刻谨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点和不同之处,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