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素香
靖西市第三幼儿园 533800
随着幼儿教育课题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取得了丰项的成果。笔者从多年教学经验入手,初步探讨幼儿教育中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问题,认为让孩子自由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较为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法,文章将着重阐释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自主探究
(一)每一位孩子都具有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小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头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正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的注意之外。听完了有趣的故事,为了知道谁在录音机里说话,他们会设法打开;煮开水时,手碰到锅盖会烫手,越是这么告诫,他们却在你不在场的时候,会触摸,随后会喊叫,但内心并不后悔……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决不亚于科学家。
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天为什么是蓝的?小草为什么是绿的?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牛儿为什么吃草?而狗不吃草?鱼离开水就要死?……孩子们所关心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二)帮助孩子确定有探究价值的学习内容。
由上点所述,可以看出孩子的探究欲望是很浓厚的,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内容的生活化。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如滚动风玩具等内容。
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尽管幼儿受其认识方式和特点的限制还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那些高度抽象的原理、规律,但我们也应看到,第一,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某些“真理”(如沉浮原理、物体的运动规律等)幼儿或许不能一下子理解到位,但可以逐渐接近它;第二,某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存在着一些可感知的外部特征的。如“生物适应性”这一基本生物学规律,虽然深奥,但却可以通过动物的外部特征(有无尖齿利爪,有无翅膀等)、生活习性(肉食还是素食、凶猛还是温顺、游飞爬还是跑等)和生存环境(水里还是陆地、沙漠还是草原)之前的依存关系形象地反映出来,是幼儿能够认识和理解的,因此可以作为他们研究的题目。再如“滚动”这一常见物体运动方式,由于其主要变量(方向、速度等)对运动物的形状、界面的光滑度、坡度等的依从性可以被直接感知,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研究发现因而现这种依从性。
二、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例如,面对一堆砂子,孩子可能会想“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砂子是否会钻进我的鞋子?”紧接,他便一脚踩上去,以证实他的想法。
当前,许多教师认为,幼儿活动、操作了就是主动学习和探索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事实上,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孩子的活动和操作;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幼儿的操作是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师的想法或老师告诉他的答案。当让幼儿配紫色时,老师告诉幼儿红色加蓝色可以配成紫色,然后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的教育引导是在让孩子们通过操作,验证老师的想法或老师告诉的答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真正的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应该是先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充分猜想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合起来会变成紫色。孩子猜想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他们可能认为是黑色加蓝色;也可能认为黑色加点水,再加点……孩子充分猜想和预测后,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操作的结果将强化(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或调整(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才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三、合作交流
提起合作,我们许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其实不然,只要教师有心,科学活动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活动同样也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合作机会,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个体之间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协调行动,那么,共同的目的自然就是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共同的目的有时可以自发产生(如在一些合作游戏中),有时则需要外在因素诱发。这种外在诱因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共同完成的任务。
对于幼儿,不可能要求他们非常自觉地去合作,也不可能要求他们进行逻辑严密的讨论和分工复杂的协作。但适当增加一些任务的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还是能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协商、配合、互助,在合作研究中学习合作。例如,我在小班制作汽车的活动中,一改过去教师提供准备得十分恰当的“配件”的做法,而故意提供了大小,颜色不同的“车灯”、“车轮”,长短不同的“保险杠”,功能、用法不同的粘贴工具,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使得制作过程中研究的因素增多,同时也使合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必然。在组织“沉浮逆转”实验中,不经意提供的一张容易浸湿的纸引发了幼儿自觉的分工协作行为。由此我们了解到问题性是引起较深层次的合作行为重要条件。
问题往往具有歧义性,会引起认识上的冲突和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客观上创造出相应交流、分享经验、讨论或检验机会,久而使所有的参与者得以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习。
由此可见,让幼儿在合作研究学习,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