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
(四川省西昌一中俊波外国语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时期新引入的一门学科,所以这门课的内容是基础的化学内容,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化学,对化学的概念也是一无所知,对学生以后的化学生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这个时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系统的学习化学知识。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怎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接下来文章就针对具体的初三年级化学的教学办法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初三年级;化学学习;兴趣;
前言: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必备条件,现阶段初中的化学教学效果一直都平平无奇,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都不是很强烈,这就是学生缺乏对化学的学习动力。此外,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都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想要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主要是保证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学习的热情,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设计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产生求学的欲望。特别是在化学课程刚刚引入的阶段,这个时候是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易入手点,老师要抓住这个时间段,让学生对这门新的学科产生无尽的好奇心理,可以通过一些趣味视频、生活实际现象、或者是做一些简单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感受这门学科的神奇,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初三年级化学第一课的导学中,我就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实物,用了几个简单的现象来让学生认识化学。其中有这样的操作:我准备了柠檬汁和水的混合液体,然后用笔沾用液体在纸上写字,然后把纸晾干,之后把纸放到高温的地方,学生会发现之前写的字会显现出来。学生们都觉得很神奇,产生好奇的心理,这个时候我向学生们发问“有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就开始互相讨论,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兴趣也会突发猛涨。这样在开始的第一课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启化学的学习之路。
其实不只是在化学课引进的时候,各个小节学习的阶段老师也可以对一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主动地去探索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对化学内容学习的动力越来越足,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郁,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来源于实验探究的结果,同时实验也是考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所以实验的教学在化学中是教学的龙头代表,老师不能只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步骤的掌握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准确的说,学生之理解实验就能让学生掌握这个实验验证的知识。所以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允许的、有材料支持的实验来给学生们演示,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氧气”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准备实验的装备,带学生走进实验室,尝试操作制取氧气的实验,这这个教学中我使用的是高锰酸钾加热排水法,首先先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组装好实验的装备,之后让回想一下怎么检查的装置的气密性,自己进行气密性的检查。接下来的操作先由老师进行演示,放药品和棉花,之后进行氧气的制取。学生在看完老师的演示之后自己小组内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反复的尝试实验最后成功的制取出氧气,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学生会发现实验的时候,加热高锰酸钾一段时间之后导管断断续续的出现气泡,这就是正在产生氧气,等到气泡出现比较均匀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收集了。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制取氧气的过程以及实验中各个时间段出现的现象。
再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节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要发生中和反应,但是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试管内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向试管内滴加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质,确定其为碱性物质之后在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酸碱中和的现象。通过红色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此反应的原理,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这种实验教学的办法能够让学生再直观的理解本节的内容,比起老师口头讲实验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三、结束语:
总之来讲,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初中时期,化学的萌芽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学习兴趣,是老师教学的一大目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课程活动的设计,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对化学这门新进的课程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保证化学课程顺利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志宁.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80.
[2]石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