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中心小学 537815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风在逐渐地深入到数学课堂之中,数学可以称得上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实现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一个前提。然而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一直保持着它的重要性。可是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相比较,数学的计算题略显得枯燥与无味,因此会很多学生对于计算并不能为之所付出“真心”。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通过创新素养教育让学生们喜欢数学,进而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素养教育;运算能力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学科的专业性人才,因而提出创新素养的目地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来发展未来的国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去实现,因此,创新素养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是被需要的。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所安排的教学重点不应该仅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题,而是通过创新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大力度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创新素养教育,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才能有效的提高计算能力。
一、当前学生数学运算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盲目大量地做题
在长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然有教师会在每次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就发卷子、布置练习册等让学生们进行练习,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即便里面有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他们也要继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就是“无用功”,不仅浪费了学生们很多的时间,还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们运算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有些学生长时间下来会感到厌倦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生的运算思想认识出现误差
对于学生们来说,经常会遇见一些相对复杂的计算题而没有正确的计算思路,所以对计算题产生了惧怕的心理,一旦他们只要遇见稍有复杂的计算题就会犯怵,根本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这些难题,从而很难发现正确的计算方式,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题目,都是由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进行着手计算,从而一步一步的解决最终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深透的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计算,让他们了解到计算题中每一步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们生成良好的计算思想。
(三)追求较快的教学进度
为了达到学校要求的课程进度,所以一些数学老师不得不压缩一些课程,追求较快的教学的速度。通常的表现就是在不变的时间里讲比以前更多的题,肯定题讲的比较粗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深层的了解题目的内部,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懂,学生还没有计算完题目的时候教师就为了追求一味地追求速度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导致学生没有完整的计算过程,时间一久就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常出现的计算错误类型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见数学老师说:“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最基本的运算都不会”,经验告诉我,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有对课本不重视运算的原因;同学们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的原因;还有同学们对公式不熟悉的原因等。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0%的老师认为学生粗心,60%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运算基本功差,30%认为学生准确率不高,10%老师认为学生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并且通过与教师们的交谈之后笔者将学生做题过程中主要出现的计算错误归纳为以下几种。
1.“看错”——审题问题
同学们在审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不理解题意、题目不清楚、错别字等都是会造成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但是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审题的时候没有具体步骤和方法。
2.“算错”—— 计算问题
很多学生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计算能力,他们通常把计算过程中出的错误归咎于他们的“马虎”“粗心”“不仔细”。同时他们对计算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这也是造成他们计算错误的原因。
3.“写错”——答案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的时候所有环节都是对的,但是往试卷上移的时候可能会抄错、写错,这是在运算过程中特别容易出错的环节。造成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就是书写不规范。
4.“弄错”——方向问题
要是说前边三种错误都是偶然发生的,那么解题方案理解出错就是方向性错误,就像是大海上一艘没有方向的船,一直漂,始终到不了目地的。
(二)优化计算教学策略
将计算能力提升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不仅仅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会给教学质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为人教师,我们更加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数学素养,尤其是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的结合,通过不断地研究,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运算的方式,提高运算能力。具体在计算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调查发现50%的学生对数学计算问题感兴趣,35%一般,15%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大家创造一个愉悦、快乐的课堂,不阻止学生们进行一些猜想,同时对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进行积极的鼓励。只有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才敢说、才想说、才敢想像。其实对于数学中的每个题型的设计都有一定的依据和原理,教育专家们利用他们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学生的提升所设计的。而想象能力能够更好的抓住题干思想,解题思路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也会使接下来的运算变得轻松容易。
2.课堂上集思广益
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由老师主载,一节课的时间都是老师掌握主动权,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参与教学中,整堂教学呈现“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下。大部分老师都认为交给学生正确方法,克服粗心大意,掌握解题技巧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写满几面黑板的计算过程,在根本上了阻止了学生们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课上教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则是对学生们解决的问题进行相关地补充和总结。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表达,每人解题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大胆地说出他们的解题想法想说的。通过学生们之间互相的启发,帮助他们爱上数学,为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熟记运算公式
众所周知数学的计算离不开公式和计算定律,其都是我们完成数学计算的基础,调查时发现40%的学生做数学题时公式记不住,37%经常粗心大意,23%计算能力不达标。所以对所有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公式记住,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为学生们省下来很多时间。当然,有个别的公式我们最好不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容易造成学生因为不理解而运用不正确,有些公式是可以学生根据需要进行推算得出的。
小结
胜利往往取决于细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更应该重视起来,从教学本身和学生习惯培养两方面去着手,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在教学过程讲清相关概念、原理、法则,注重推理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 王利勇,潘金花. 学周刊. 2017(07)
[2]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的计算能力[J]. 李莉.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7)
[3]小学低年级如何上好口算课[J]. 廖生朋.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