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柱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西苑学校 山东 烟台 265400
【摘要】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它决定了解题的方向和结果。良好的审题习惯、科学的审题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是审题能力的重要体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形成。
【关键词】物理 审题 作用
审题是物理解题的第一步,是弄清题目考察内容和命题者用意的重要手段。审题审题时要抓住题中关键词,并弄清物理过程,确定适用的物理规律。做完题要及时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和能力。
我选取教学中遇到的三方面实例进行分析。
一、多次测量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
测木块长度时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都要用刻度尺测量多次。它们的目的相同吗?要想做出正确的回答,就需要同学们认真审题,弄清实验的过程和目的。
测木块长度实验,所测木块长度是不变的。如果只测一次,测得的数据误差可能较大。因此要实验时要反复多次测量(至少测三次),并将取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在实验中常用这种方法来减小实验误差。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目的就要探究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只测一组数据,得出的物距、像距的关系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根本得不出普遍规律。因此,在实验时要不断改变蜡在镜前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每次实验的物距和像距,寻找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的物理规律。在这里,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小误差,而是寻找规律。
由以上两个实验看出:如果所测的量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多次测量的目的就是减小误差。如果所测的量是变化的,那么多次测量的目的就是使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两种摩檫力分析方法的指导。
例题一: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向左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是7N。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檫力 N,方向 。当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10N时,摩檫力如何变化?说出你的理由 。
最常见的看法是:由于拉力变大,所以摩檫力也变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没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理,而是想当然认为。借此要同学们引以为戒,遇到问题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
正确分析:一开始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平衡力,所以f=F=7N。对比拉力7N和拉力10N两种情况:(1)同一个木块,意味着木块的重力没发生改变,也即木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没有发生改变(2)木块和木板也没有改变,意味着接触面粗糙程度就没有发生改变。由于滑动摩檫力大小取决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因素,既然两个因素都没变,那么滑动摩檫力大小就没变,仍是7N。
例题二:一木块质量是2kg,小刚用15N的力将它紧紧压在竖直墙面上静止不动。这时,木块受到墙面的摩檫力大小 N,方向 。当小刚的压力增大到30N时,摩檫力如何变化?你的理由 。
多数同学认为:由于摩檫力与压力有关。所以,压力变大,摩檫力自然应该变大。但这种意见是不对的!错误原因就在于不知道两种类型的摩檫力(静摩檫力和滑动摩檫力)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确与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没有关系。分析静摩檫力时候,由于物体静止,因而应该用力的平衡知识去解决。分析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候,应该根据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去分析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何变化。
正确分析:由于木块静止,所以木块在竖直方向上受平衡力,即:f=G=mg=2kg×10N/kg=20N。
当木块所受压力增大到30N时,木块仍静止,那么木块在竖直方向上仍受平衡力,即:f=G=20N。
三、 利用大气压强进行计算时研究对象的确定
我们知道,做力学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和给定的条件来选择恰当的物体做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受力分析,列式计算。而确定恰当的研究对象往往就成了突破难题的关键。做这类题,就要求同学们认真读题,看已知量、带测量都指向哪个物体,就选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例题一:将真空吸盘边缘用水浸湿,压在玻璃上,并排出皮碗内的空气,吸盘就紧紧的吸附在玻璃板上。问:假设吸盘的面积为S,要用多大的拉力才能将吸盘拉离玻璃板?
分析:待测的拉力的作用点在吸盘上,所以应选吸盘为研究对象。它受向上的拉力F1和向下的大气压力F2,而大气压力F2等于大气压强P乘以吸盘面积S,所以F1=F2=pS
例题二:一真空吸盘面积为S。问:利用它可以最多可以提起多重的玻璃?
分析:待测重力作用点在玻璃上,所以应选玻璃为研究对象。它受向下的重力G和向上的大气压力F,而大气压力F等于大气压强P乘以吸盘面积S,所以G=F=pS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实例分析,我们更明白了审题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在平时教学和学生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在平时做题中做到: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并随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自己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