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寿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5000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重要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新课程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基础型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潜能的开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课程开发成为重点。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锻炼数学思维、参与数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人为素养得到拓展性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
就小学数学学习教育而言,要以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从小得到协调发展,积极鼓励不同基础的学生有差异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热爱,使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相融合。在研究中,提供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活动内容,开发创新新的课程体系,保证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因此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性课程开发成为课程研究的宗旨。拓展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力和自我规划能力。拓展课程的开发符合我国所处阶段发展的需求,也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成改革的要求,多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国家培养合数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充满意义、富于挑战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的,不应该是机械式的模仿。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内部潜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拓展性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传统的数学教育都是重复式的记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根本起不到任何技能训练的作用,而拓展性课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注重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形式
灵活开展课堂活动,实现小学数学高年级课程形式拓展,通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游戏时间一定要控制好,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领会游戏体现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游戏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2]。例如:在学习《位置》的时候,为了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蒙眼找人”的游戏,用时最短的小组比赛胜利。学生两两一组参加游戏,其中一人被蒙住眼睛走“迷宫”。另外一人同时发出“上、下、左、右、前、后”的指示,帮助队友,走出迷宫。利用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取得胜利,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组织开展课后实践,实现教学高度拓展,建立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数学教学的高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后时间任务,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教师可以设计人性化作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
三、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基于生活设计拓展性课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相关的数学日记,有效的把数学与课内的课外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魅力。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反感单一乏味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拓展课程,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都喜欢画画,对画画有一定的天赋,教师可以在教学“旋转图形”时让学生画一画他们最喜欢的图形,然后将图形围绕着某个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旋转,连续三次转动90 度这个图形,有的学生画出了转动的风车,有的学生画出了美丽的小花。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的教师为了教学进度,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策略,强制的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拓展新课程教学活动设置不同趣味、不同方式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安排主题探究式拓展行课程,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结合他们亲身经历和所学数学课程解决难题,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结束语:
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性课程开发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灵活开发拓展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结构,丰富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小学教学的开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利军. 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性课程开发策略分析[J]. 科普童话, 2019, (28):6-6.
[2]王建礼. 小学数学课堂开发拓展性课程的策略探讨[J]. 新课程导学, 2020(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