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王芳君
[导读]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教学规律,将教育改革理念充分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王芳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第二小学  835100
        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教学规律,将教育改革理念充分地渗透到教学中去。面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生活化教学模式不断探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融入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注重理论转向注重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将生活内容融入数学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社会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提出了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能够造成很大的影响,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先从教学氛围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来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可以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小学数学“时、分、秒”的学习中,这一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时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上学等,然后教师可以再拿出一个钟表,结合实物让学生去学习时、分、秒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尽量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直接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聊,为此,教师就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都是长方形形状或者正方形形状,让学生从中挑选出一个自己喜爱的照片,并说出它的形状,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这个照片的面积和周长。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上引入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在融入的同时既自然又不失创新。因此,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积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生活化元素,并利用这些生活化元素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将对生活的兴趣引入数学学习中,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现在有篮球、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你们最喜欢哪个体育项目?”根据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采访,并将采访结果做成统计表记录在黑板上,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清统计结果。继而在绘制条形统计图中,先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原则,比如左上记录人数、右下记录球类类别,可以组织学生按所选答案在班级座位上进行重新排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注视下方,横着排列的小组根据四类球类代表右下的球类类别,每个小组在人数分布中,学生下意识地由前到后数人数,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纵向指标进行联系与认识,继而在绘制条形统计图中,学生将会留下更加鲜明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知识点给学生布置探究学习任务,如调查班级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明星或者最喜欢的颜色等,在小组探究中加深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进行本单元学习中会有更加直观化的教学作用。
三、创设合作活动,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在新时期,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立足于此,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教学要求。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同时也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复杂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数学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而且,通过自主学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流于表层的。所以,在组织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时候,要想使学生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创设合作活动,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在参与这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割补法,割补法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所以,在组织新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他们利用割补法对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剪切和拼接,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其他图形,并发现二者关系,迁移知识,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合作制作相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发挥主观能动性,各自探寻出不同的剪切、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在各自探究的过程中,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会发现不同的割补方法。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他们最后得到的都是一个长方形。而且这个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一样,长方形的长和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一样。立足此发现,学生自然而然地迁移学习经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地联系实际生活,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娜.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26):121-122.
[2]林惜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生活化教学[J].读写算,2019(21):188.
[3]李贵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A4):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