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 赵志龙
[导读]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任务重且开展难度大,原因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参差不齐,同时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不懂得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保护自己。
        赵志龙
        (陕西省杨凌区张家岗小学   712100)
                
        摘要: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任务重且开展难度大,原因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参差不齐,同时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不懂得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保护自己。所以,教师需要在组织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小学生给出的反馈,及时对体能训练方案或是配合的训练项目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控制安全因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关键时期的体能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运动兴趣和经验等。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
引言
        相比于国外的学校,近些年,我国将体能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还不算太了解,特别是对于体能训练的一些技术性较高的练习动作来说,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成为了体能训练在未来体育教学当中很好开展的一个屏障。
1体能训练
        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而每个人的体能会随着其耐力、形态学特征、人体技能、身体素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体能属于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与此同时,根据人群中不同的体能表现和作用,可直接将体能分为健康体能与竞技体能两个部分。健康体能是指普通人所必须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属于竞技技能的基础,影响着竞技技能的水平高低。而竞技技能是指建立在健康体能基础之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身体机能能力,也就是参加竞技比赛过程中发挥出的身体机能水平。
2体能训练指导内容运用
2.1配合重复训练法
        为了让小学生的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正确掌握运动方法与技巧,不会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伤。教师需要采用不断重复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如此,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重复训练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作技巧与方法,还可保证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但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小学生耐性较差且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所以在不断重复的体育训练参与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或厌倦感。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中安排更多样的训练内容,同时尽量将训练内容简单化、趣味化,保证学生的兴趣可以被持续吸引。
2.2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气氛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平时参加体育课程活动锻炼的时候,体育教师要积极营造出一种快乐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自身能很好地通过气氛的调节来完成高强度的练习。体育教师在课前进行课堂环境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体能训练对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课上强度的不断增加,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达到峰值,通过制定良好的课堂环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引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
2.3运用游戏和竞赛方式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比较活跃,并且对各种各样的比赛类竞技活动有较高的兴趣,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多制定一些具有比赛性和娱乐性较大的运动项目。如果对本节课课堂内容的设置将一些较为困难和活动量较大的体能训练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当中体会体能训练所带来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对于学生的体能有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
3.1注重控制安全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体育课堂上参加体能训练活动或是平常与其他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运动技能掌握较少,同时不具备较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出现运动过度或是肌肉拉伤等情况。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依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更加科学的体能训练规划方案,让小学生可以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因为知晓运动技巧,而能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尤其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先将运动技巧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而后在一些动作开合度较大、体能消耗量较大的无氧运动训练中注意先带领学生进行运动前热身,保证学生的关节和肌肉都已经得到有效放松。与此同时,带领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时,还要保证周围环境以及使用到的机械设备带有安全防护装置,不具备潜在的安全威胁,保证学生参与的各种体能项目都已经过安全检查,预防一切不安全因素使学生的生命健康安权陷于危险之中。
3.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尤其对于低学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不适宜的体能训练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如果体能训练活动的操作难度过高,还可能让小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致使自己的身体素质无法在体能训练中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必须在平时的体能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水平与体质状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训练量、体育训练项目与体育训练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参加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将其他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攒的压力释放出来。在一些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每一学龄段的学生心理变化进行关注,保证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参与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有效调动。
3.3重视关键时期的体能训练
        不同的学龄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不同,但无论如何,小学生的身体机能都会随着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而进入到敏感期,所以教师必须抓住这个特定的时期,配合更加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项目,保证小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提升。而这种身体机能处在高速发展敏感时期的阶段被称作为是“最近发展区”。体育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最近发展区呈现出最佳发展状态的时候,依据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配合适宜的体育训练项目,保证学生的身体机能能够得到有效刺激。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身体机能水平提升效果,体育教师还要配合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设备,保证学生的身体、体能各项指标都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
3.4帮助学生积累运动兴趣和经验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针对性培养,能够保证小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更好。在参加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对自身产生的运动经验进行正确认识并让其产生正向刺激作用,进而愿意通过不断训练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参与习惯,为自己身体素质扎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训练活动参与兴趣过程中配合科学的引导方法,例如当学生完成体能训练时,教师要对其进行正向鼓励。并针对性的给予一些关怀与指导,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一些技术动作较难、技巧较为复杂的体育训练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梳理学生的畏难情绪,防止过难的技术动作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伤害到学生的身体。教师要注意配合多种教学方式,如亲身示范、多媒体教辅工具的视频播放等,帮助学生掌握训练项目的训练技巧,让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动作。
结语
        小学生在参加体育课上的体能训练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让其拥有更强烈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与方法,保证其身体机能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得到最有效的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得到教师为其量身定做的体育训练计划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德权.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动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 2021(01)
[2] 吴少炼.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试题与研究. 2020(23)
[3] 赵雨凤.浅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J]. 学周刊. 2018(05)
[4] 董明生.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体能水平[J].  学周刊. 201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