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红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 318000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教学以燎原之势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蔓延开来,成了本课程教学的主打模式。但纵观当下的活动教学,笔者发现活动教学出现了“偏离目标”“缺乏指导”“个别参与”“虚拟情境”等偏颇、无效的现象。本文试从“形神合一 达成目标”“师生互动 引导体验”“点面结合 全体参与”“动静相济 促进内化”等方面入手,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活动教学 策略探究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活动体验教学成了本课程教学的主打模式,以致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再是曾经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平平淡淡,而呈现出一派“说、唱、跳、演”的热热闹闹。然而,在活动体验“一统天下”的当下,过多或过于花哨的活动体验,充斥着道堂,也出现了“偏离目标”的虚假活动、“缺乏指导”的自由活动、“个别参与”的微型活动、“虚拟情境”的无效活动等现象。
对于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体验”教学现象,我们深入思考:怎样的活动教学是形之有效的?如何优化活动体验教学,使其健康地成长起来?笔者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并在活动体验教学中碰到一些颇有意味的教学案例,在咀嚼、回味的同时,有一些教学感悟和思想油然而生,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来诠释道德与法治课堂理想境界下的活动体验教学。
1.形神合一 达成目标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个逼真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丰富有趣的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一定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各种活动体验,使教学内容和活动体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明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清楚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要把活动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做到“形神合一”。这样,活动教学方显魅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感受权利的广泛性。那老师是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呢?
首先,老师提问学生:你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吗?学生交流。
接着,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辰辰家人的生活》,看看他家人的生活场景对应的有哪几项基本权利。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知道了“平等权”“休息权”和“物质帮助权”。老师在这三个基本权利中,选择了学生最难理解的“物质帮助权”进行重点教学,听法律小博士说一说“什么是物质帮助权”?通过一段音频,学生知道了“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你知道哪些人享有物质帮助权?你身边的人享有过物质帮助权吗?学生交流后,教师播放一段微课,感受国家政府给予年老的、残疾的、低保的特殊人群的暖心帮助。
最后,通过分组翻阅《宪法》第33—50条,找找《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学生交流后,老师继续出示一张图表,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发现公民的基本权利涵盖了“人身、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达成“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这一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中创设“辰辰家人”的生活情境,借助《宪法》的翻阅,通过微课、视频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强化了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让陌生的法律知识通过熟悉的活动教学走进了学生心里。
2. 师生互动 引导体验
新课程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学习,但不等于摒弃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放任自流。只不过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像讲授教学中那样直接明显,不像对话教学中那样只是言语介入。教师而是应以观察者、辅助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整个活动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只有这样,活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如在执教《我和我的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教师设计了以下这样的教学环节——
教师讲述:早上,怀着宝宝的妈妈起床了。穿好衣服,扣上扣子,再穿上裤子。妈妈洗脸刷牙后,来到餐桌前,慢慢地坐下来。妈妈吃好了早餐,小心地站起来,拿好手提包,准备出门上班了。妈妈来到门口,换上鞋子。妈妈要锁门了,哎呀,钥匙掉地上了,妈妈小心地蹲下去,捡起钥匙,慢慢地站起来,锁好门。妈妈要下楼梯了,扶着楼梯的扶手,一步一步小心地走下楼……
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和老师一起做动作:穿衣服、扣扣子、穿裤子、坐下来、站起来、换鞋子、蹲下来捡钥匙、小心地下楼梯。
活动中,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体验活动:当有的学生动作很大、碰到桌椅了,有的举得很好玩,边笑边胡乱做动作时,老师马上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引导,说:“哎呀,这位妈妈要小心些,你的小宝宝肯定要疼了!”“坐下来的时候,这位妈妈还把手托在肚子上,把小宝宝保护得多好呀!”“捡钥匙时,要慢些,别压着肚子里的小宝宝了!”……就这样,学生个个都十分用心地投入到“当一回妈妈”的模拟活动体验中。
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一边叙述、示范,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当发现问题时,马上用指导性和反馈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用心体验,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幕幕的活动体验中,师生之间的眼神、表情、动作得到了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体验活动很好地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爱,强化了学生爱家的诚挚之心,逐步形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3. 点面结合 全体参与
本课程教学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从而促进活动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新课程还强调,活动要面向全体,力求做到人人参与,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做到“点面结合”,使活动效果得到最大化。
《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物品的愿望,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一位老师在教这一课时,首先指名6名学生上台,一边指导他们整理书包,一边讲述整理书包的方法。座位上的学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认真听老师讲方法,还要指出台上同学有哪些错误方法,提醒他们改正。等这6名名同学正确完成整理书包的任务后,再到各组里当当“小指导员”指导组里同学整理书包。这样,所有孩子都动手体验并掌握整理书包的正确方法。最后教师还布置全班同学回家以后,每天做到自己整理书包并养成习惯,要求记录、评奖。
在活动中,虽然上台整理书包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但因为其余同学也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也要认真听老师讲整理书包的方法,还要随机指出台上同学的错误帮助改正。因此形成了台上同学与台下同学的互动,每位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活动。最后,老师又组织小组同学之间开展整理书包的活动。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做到了“点面结合”,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享受活动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4. 动静相济 促进内化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易分散等心理特征。在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如果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动个不停,闹个不停,不仅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混乱,也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课堂上频繁的活动中如果没有赋予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那活动中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最终对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将“活动”与“静思”有机的融合,使活动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在教《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选择不同的班级岗位,参与班级管理中来。但在教学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岗位抢手,有些岗位无人问津(如倒垃圾、扫楼道、擦墙壁等岗位)。针对这种现象,我马上组织学生展开了“岗位不分贵贱”的大辩论,请选择抢手岗位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不选择“倒垃圾、扫楼道”等岗位,学生大胆地谈了自己的想法。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深思,并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展开辩论:既然这些岗位没有人选择,那我们就直接取消吧?可以吗?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在结合实例畅所欲言中,逐步懂得了班集体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的,所有的岗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岗位不分贵贱,不管你选择了哪个岗位,只要你尽心尽责地担起责任,就是一名光荣的“岗位负责人”。通过一番辩论之后,我让学生在“心愿单”上写一段话,以此表达为班级出力的决心与愿望。
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辨明理,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发现问题到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情境,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辨,在思辨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这样的“动静结合”,大大提高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教学出现种种困惑时,让我们停下脚步歇息片刻,让我们静心思考重新审视“活动”,找寻“活动”教学的新路子!也许只有这样,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教学才会再度绽放更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邬冬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吴维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3]裴娣娜. 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1年5期
[4]许夏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J], 小学教育科研 2003版第四期
[5]鲁 洁.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M],2006年6月8日
[6]杨九俊.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