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策
大连市第八中学
摘要:《促织》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的课文。其生动曲折且富有魔幻色彩的情节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然而,很多同学的阅读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人云亦云,看热闹不看门道,甚至误读蒲松龄在《促织》中的巧妙构思。为了能够有效训练学生进行思辨阅读,我设计了本节课。让学生立足文本,质疑问难,教师带领学生版本参校,追本溯源,从而探寻《促织》的真谛。
关键词:魔幻与现实;思辨阅读;版本参校
课堂实录:
师:莫言在《生死疲劳》的开头讲述了一个在地狱鸣冤叫屈的人,此人就是在土地改革时期被枪毙的西门闹,西门闹死后灵魂转化为西门驴、西门牛、西门猪和西门狗,但无论转化为何种动物,他始终保持着作为人时的思想灵魂,那么莫言这一招师从于谁呢?莫言自己曾说“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PPT展示)这的确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常见写作手法,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亦真亦幻、亦人亦兽的《促织》,于魔幻和现实中探寻它的真谛。
师:哪名同学来概括一下小说讲述了什么事儿?
生:皇帝很喜欢斗促织,因上有所好,所以各地官吏为了讨好上级进贡促织,把任务摊派给下级官吏。一个叫成名的里正接到了征收促织的任务,而成名生活的地方是不盛产促织的,他很难捉到合乎规格的促织珍品,焦虑到绝望自杀。成名妻子就向巫婆求教,在巫婆的指引下真的抓到了一只珍品促织,但是却被好奇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他的儿子因为害怕投井自杀。就在山重水复之际,柳暗花明,成名又找到了一只看似不起眼却拥有惊人实力的促织,战无不胜,不仅挽救了成家人的性命,更使成名获得了丰厚奖赏和功名富贵,其实,这只促织乃是成名之子魂化。
师:非常全面,可见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说来,即征虫—觅虫—卜虫—失虫—献虫—一人飞升(PPT展示)
师:蒲松龄是一个非常敢于向封建社会开炮的作家,《促织》揭露了当时怎样的黑暗社会现实呢?
生:成名当时苦苦寻找促织,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未想过荣华富贵,只是想生存下去,而这样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可见官府对百姓的压榨是无情的。
师:你说对百姓的压榨,何以见得?成名不是官吏吗?
生:首先,如果官吏都感觉到生存艰难,那么百姓就更难了。其次,作为一个很低级的官吏,成名这个级别的官和吏已经无太大差别了,没比百姓的地位高多少。
师:为你清晰的逻辑鼓掌。正如你所言,里正在明代时期地位低下,当时以邻近的110户为一里,里长专门负责监管这110户人家的各种事务,比如缴纳赋税。地位不比百姓高多少,但因名义上是官,所以他必须得完成上级任务,因此成名的工作经常会受夹板气。
生:我觉得《促织》很好的诠释了“苛政猛于虎”,促织就是百姓活下去的希望,这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异曲同工。
师:很好,会类比分析。当成名捕不到促织,他想到什么?
生:死。成名第一次想到死是“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紧接着“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师:成名的儿子误杀促织之后呢?
生:也想到死,文中写到“既而得其尸于井”,虽然没有明确交代是自尽,但我认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不大,毕竟9岁的孩子很少会因心乱落井,多是怕被父亲责备害怕自杀了。
师:读完全文,我们了解到两人都没死,老师假设两人都死了,官府会关心吗?
生:不会关心,他们更关心那只促织的生死。
师:非常好!人本来是万物之灵长,但是百姓的命竟不如一只促织珍贵,甚至人还想变成促织。由此可见,百姓性命不及促织生死。(板书)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成名获得的荣华富贵的过程很戏剧化,他本来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一直考不上,最后却靠一只促织功成名就,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师:类似的情况早在唐代就已出现,“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PPT展示)13岁的贾生不是聪明绝顶的奇才,获得富贵荣华只因他会养斗鸡。这名同学很好的结合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命运来讨论。成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人飞升或许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可是梦想的实现竟然靠的是促织。
真是十年寒窗不如擅养促织。(板书)
师:《促织》和刚才同学举例的《捕蛇者说》都是批判现实的佳作,不同之处是蒲松龄善于把现实的内核披一层富有魔幻色彩的神秘的外衣,什么是魔幻呢?(点学生读PPT)
生:魔幻是由个人或群体制造出来的不合常理的如不是人但是带有人性的形象作为行为主体组成的虚幻幻界。
师:或许你在阅读《促织》时也发现了魔幻之处,昨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已经就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展开了魔幻色彩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理,请看屏幕。
1、在巫师指引下,按图索骥得到的常胜促织青麻头为何刚出场就死了?
2、成名儿子的“死”,虽是偶然事件,是否有天注定的意味?
3、促织能击败“蟹壳青”和大公鸡似乎是成名之子幻化,但高贵的人为何要变成瘦小可怜的促织?
4、巫师能预知未来,能引导成名捕获常胜促织,但为何不暗示促织会死于成名儿子之手?甚至儿子也会死?是否在戏弄成名?(PPT展示)
师:同学们可就其中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再次展开讨论,注意不要脱离文本和小说要素。
生:热烈讨论中(十分钟时间)。
生(第一组):我组选择第1题,从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来看,这样安排体现了蒲松龄的巧妙布局。众所周知青麻头是成名在巫师的指引下得到的,似乎带有一些天注定的意味,巫师的出场也让故事多了些神秘色彩,所以这只促织一定很厉害,如果它和其他促织决斗,八成是它赢,读者就失去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感。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容易实现,这也是高水平小说家实力的展现。
生(第三组):我们选择了二和三两个问题,从主题上来看,成名之子虽然贵为人,但他却不如促织的作用大。
师:这个观点很新颖,何以见得?
生:因为促织是稀有的,一只能打败对手的促织在此刻就仿佛沙漠中的一滴水一样重要,任凭一个人有多大力气也无济于事。所以,成名的儿子为了替父亲做点什么来弥补过错,只能幻化促织,更能突出人不如促织的主题。
师:成名儿子在意识到促织比父亲的命还重要后,,变成促织来弥补过错。第二题呢?
生:如果成名儿子不死,故事可能很难继续了,也就不会有后文的瘦小促织的情节出现了,所以他必须死。而且后文的小促织如果不是人变的,一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作者的魔幻不等于不合理的瞎编。
师:我非常认同你的最后一句话,文章在前文的情节中是否对成名之子的死有过暗示?
生:有,当他误杀促织后,母亲说“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读到这的时候,我当时有一种预感,他的儿子会死。
师:很好,这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一语成谶。
师:还有哪个组谈一谈?
生(第二组):我组谈一下第四题,首先,我认为巫师并不一定能够预知未来;其次,即使巫师能预知一切也没必要告诉他,因为成名妻子花钱来算,只是求巫师告诉他寻找到促织珍品的方法,并没有让巫师告诉他后面发生的事儿。
师:你在质疑巫师职业能力的同时又肯定了他的职业素养。(生笑)巫师毕竟还是准确的预言了青麻头的去向,姑且可以理解为神的旨意。
生:我认为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我是成名,我知道了一只青麻头会给我带来如此厄运,我一定不会寻找了。
师:不找了?不担心无法交差吗?
生:找到了也无法交差,因为不仅儿子死了,促织也死了。
师:有道理,权衡的前提是天平两侧的重量相当,如果得到青麻头的代价是儿子会死,天平的两侧是平衡的,读者就可以从成名的选择中分析人物形象了,是继续捕捉青麻头顺利交差,还是选择放弃寻找而保全儿子。但目前情况是,天平失衡,弊大于利,正常人一定会让其消灭于萌芽中。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如此一来,前文求巫师的情节是否就无用了?
师:现在看确实是,但是否可以?如果就写成名直接找到了瘦小促织不可以吗?
生:这就缺少了跌宕起伏。
师:是吗?这部分对小促织的描写可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小促织不起眼的外表却有惊人的战斗力,这种反差已经足够精彩了。
生:(默然)
师:再进行简短的讨论。
生:我想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我认为巫师能够预知后来发生的一切,但不告诉成名或许是出于对他的考验而非戏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你能承受一切不好的后果,最终就让你获得荣华富贵。
师:这个角度很新颖。大家来听听我的意见吧,补充同学们没有说到的。《促织》中成名儿子的死将情节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处高潮,第一处是什么啊?
生:“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师:第二处呢?
生: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小促织大胜“蟹壳青”和大公鸡。
师:大家发现两者有什么关系吗?前有人的手掌,后有大公鸡的鸡爪,两者足以让促织毙命,这两处情节具有什么特点?
生:相似性。(板书)
师:而当小促织遇到大公鸡的鸡爪子时,我们会和成名一样紧张,因为脑海里下意识的想到了前文成子手掌拍死促织一事,成名担心悲剧被重演,这就遭遇了过去,而相似的情节却有截然相反的结果,给读者带来的无穷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情节的叠加艺术。
师:其实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发现一个不合情理之处,我认为灵魂转化至少需要两种情况,一是人死后,如西门闹一般转化,显然成子不是。二是人没死,但却像死了一样,如行尸走肉一般呆若木鸡。大家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经常是招呼不打就飞走了,猪八戒还在旁边叫他,猴哥一点反应也没有。(生笑)但我们看原文,你发现问题了吗?
生:文章后文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但前文只写了“半夜复苏”,并没有精神萎靡等任何交代,似乎儿子已经像正常人一般苏醒了,哪有机会变成促织呢?
师:问得好,英雄所见略同。我在网上找到了《促织》的另一个版本,“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PPT展示)你认为如何?
生:逻辑通了,明确了儿子虽然苏醒了,但并不正常,为后文魂化促织做铺垫。(其他同学点头)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吗?
生:我有不同意见,儿子刚刚苏醒,他就“亦不复以儿为念”,不关心儿子而继续寻找促织了,未免太过冷血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百姓压榨的结果,为了寻找促织连儿子都不关心了,不更能体现社会的黑暗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社会再黑暗,成名的善良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他是个好人。(生笑)
师:你为何觉得他是个好人?能否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首先,他为人迂讷,文中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可见他并不想做这个官,被动接受。其次,如果他大肆向百姓征收促织,也不会落得现在的处境,文章中提到“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可见他本质是个善良的人。
师:很好,“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很生气,但是又觉得儿子刚刚为错误付出代价,不忍心再责备儿子了,课文中的成名多么真诚善良,多么舐犊情深啊。因此,课文矛盾但情真,异文合理却不好,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魂化促织真的是蒲松龄的本来所写吗?《聊斋志异》有492篇文章,有半部蒲松龄的真迹手稿传世至今,非常幸运的是《促织》恰恰在传世的半部之中,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中,老师找到了真迹的影印版,大家请看:“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由此以善养虫名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PPT展示)原来,蒲松龄从未写过“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之类的话,《促织》中“魂化”不过是“幻由人生”。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曾指出“幻由人生是指神鬼狐妖因人的翘首企盼,给人提供关键帮助,寻常生物因为人的期待,从而表现出非凡的能力。”(PPT展示)詹丹教授也认为蒲松龄常常用近似的改变生命基质的方式,突破人的生存法则及其认知的局限,进入他物的世界里。至此,《促织》的神秘面纱被我们揭开了。
师:本节课我们遵循了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围绕《促织》的情节安排、主题挖掘和蒲松龄独特的创作手法,逐步揭开了《促织》的神秘面纱。下课!
板书: 促织
现实:百姓性命不及促织生死
十年寒窗不如擅养促织
魔幻:手掌 相似 鸡爪
死 活
幻由人生
备课参考资料
1、马瑞芳.幻由人生[M].作家出版社,2014(7)
2、詹丹.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J].语文学习,2016(7)
3、郑云莲.大团圆中的悲剧——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探《聊斋·促织》的现实意义[J].蒲松龄研究,1994(3)
4、杨曙瑄、谭秀柯.促织文化与《促织》——《聊斋志异·促织》创作赏析[J].蒲松龄研究,2016(4)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
作者简介:王英策,1990年6月出生,满族,籍贯:辽宁省锦州市,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职位:大连市第八中学语文备课组长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