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佳云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1.案例再现
事情发生在学校食堂,午饭时沈同学要插队到赵同学前,赵不同意,沈就排到了后面,但是班内另一位同学来了却直接插到赵前面,沈就很不服气赵,二人就发生了肢体冲突。
2.原因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演变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理论,12-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阶段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1]
结合埃里克森的理论,赵同学的行为就是这一阶段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的突出表现。这一阶段的孩子刚好进入初高中阶段,自己的角色容易发生混乱,他们难以保持统一性,容易受外界感染,行为冲动,加上渴望在同学眼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很容易发生肢体冲突。关于初中生打架行为的原因,除孩子本身以外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原因。
2.1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
孩子到了中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对于外界环境有更加深入和不同的认识,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发生着变化,其生理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生理特征,如个子长高,身体更加坚实,男孩逐渐成长为男人,但是其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与其心理发展水平很不协调。他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尚缺,就会对自己行为和后果不会有过多考虑,难以控制其本能的冲动,往往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后果。
案例中赵同学个子比入学时高了很多,感觉自己慢慢变成了男子汉,但是其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不会考虑自己先要插队的行为是否正确,更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而是先打为快,这种行为就是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的典型表现。
2.2青少年叛逆期行为的表现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孩子有三个叛逆期,2-3岁为“宝宝叛逆期”,7-9岁为“儿童叛逆期”,12-15岁为“青春叛逆期”。[2]大部分的初中生恰好处在“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发展,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成为成年人,其实这是学生的错觉。青春叛逆期和其他叛逆期相比,因为青春期发育,荷尔蒙变化的原因,情绪上变得更加激动,他们对父母权威的反抗更加激烈,他们希望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阶段的叛逆行为表现的最为强烈。社会、学校、家庭的条条框框,也会让他们受到压制,他们容易冲动,容易出现种种问题,在学校,他们会对抗老师,和学生产生冲突,往往表现出不成熟的言行,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2.3易受外界刺激,本能冲动过涨
陶芳标(2004)等学者对合肥市3217名城市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早期吸烟饮酒的初中生打架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这些不良习惯的初中生。[3]初中阶段的孩子有自尊、自立、自我表现等的强烈需求,但是其身心发展仍然很不健全,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对于部分学生,更加能够点燃他们内心的愤怒之火,本能的冲动过涨导致出格的行为。结合赵同学当时的情境,他受到了沈同学的“不平等”对待,其自尊心收到了挫折,就不会过多考虑自己开始就插队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把自己受到的“不平等”对待放在首位,加上周围有很多同学在场,他就更加需要捍卫自己的尊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不会考虑行为是否得当以及后果是否严重,其本能冲动过涨,无法自控,先打再说,从而导致事件恶性发展。
2.4安全法制意识淡薄,道德意志不坚定
安全法制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学生安全和法制意识依然很淡漠,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离自己很遥远,加上他们错误的认为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很好的逃避法律的严惩,他们就认为打个架并不会引起太严重的后果,还能很好的树立自己的威严,让其他同学不敢欺负他们。其实,他们不知道不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打架导致对方受伤的行为均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制裁,导致严重后果的还要负刑事责任。案例中赵同学与沈同学均为未成年人,若出手过重导致对方轻伤或重伤,肯定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道德意志不坚定是中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之一,有一部分发生打架行为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行为不合法也不符合道德准则,但是他们经不起外界的刺激,而在教师教育后他们当时会表示悔改,不会再犯,当时又因为自制力缺乏还会再次发生类似情况,如案例中的赵同学在此次打架事件后的半年,又与班级内的另一名同学发生了肢体冲突。
3.对策初探
3.1 学校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
把打架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是最好的应对策略,而要避免学生打架事件发生,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在的学校都会强调把德育放在所有教育之前,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思路,但是具体落实情况并不可知。
学校可以运用广播电台、黑板报、展板、手抄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道德法制教育主题宣传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水平;把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实事件展示给学生,避免抽象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冲动的行为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来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指导,并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及时了解学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帮助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专门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4]
3.2家庭教育是基础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在我看来,父母还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受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接受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首先,父母要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第一就是要注意自己对配偶的说话方式,如果经常埋怨、吵架、相互不尊重等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随时看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赞美对方,也会让孩子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
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把握好“度”,宽容但不纵容。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希望自己有所表现并不是坏事,家长不应该处处都打压孩子的天性,尤其在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阶段,过分打压,孩子反而会更加反抗;当然,对于孩子过分的保护也是不可取的,家长保护孩子都能得到理解,但是过分的保护就是放纵孩子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要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合作意识,学会团结和互帮互助。初中生作为班集体内的个体,是无法单独成长的,他们要学会判断是非,学他人之所长,在与同学交往中,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团体中学会互帮互助,形成集体荣誉感,从而健康成长。
3.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和学校经常进行双向沟通,相互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相互配合,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身心的发展。对于学校的正确合理的教育,家长就应该鼎力力支持,家庭教育能够很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与此同时,学校也能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提供意见参考,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家校互通,相互配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英] 艾森克著,高定国等译.认知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小琴,家长如何应对幼儿在叛逆期的成长[J]. 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19.
[3] 陶芳标,张金霞等,抑郁、焦虑症状与初中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131-133.
[4] 张宏宇,初中生打架行为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 智富时代,2016(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