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徐暑灵
[导读]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科学教育专业是高师院校为小学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富有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教师而设置的。
       徐暑灵
        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摘要: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科学教育专业是高师院校为小学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富有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教师而设置的。但是,我国高师院校现行的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科学理论性课程为中心,在教学中偏重科学理论性教学,弱化科学实践性教学,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岗位需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重科学理论课程、轻科学实践性课程”的课程设置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小学科学教育卓越教师。
        关键词: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
        引言
        当前,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教学制度改革背景下,学前教育需要不断加快课程教学创新,推动教学改革。目前的高师院学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形式枯燥,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根据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需要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专业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对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师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的本质是对知识进行搜集、处理、运用、创造、表达、交流和传递,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效能。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姜相志、徐兴华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在处理自身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即人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它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本研究中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人们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人们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能力,在科学实践中表现出的符合人类价值取向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2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2.1准确定位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这不但决定着科学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小学科学教师的岗位特征和岗位需求及大量的实地调查分析来看,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科学教育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高师院校要根据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夯实学生的科学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要强化科学实践教学,积极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小学科学教育的岗位需求。


        2.2多元化考核评价
        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丰富,在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变,不必拘泥于卷面考试,可以采用口试、论文、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核。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命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在出题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调研更加深入。
        2.3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思想,积极探索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促进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发散思维,在课堂中生出智慧的火花。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情境教学、角色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主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2.4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科学基本理论和科学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创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教师职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有机融合原则。科学理论性课程和科学实践性课程是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相反,科学实践性课程必须以科学理论性课程为基础,科学实践性课程反过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科学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内容上的融会贯通,使两者并存共行、相辅相成。二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方案的要求,遵循教学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和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性课程,使学生进先登堂入室上“科学教育实习实践”之层楼,再进而登峰造极入“科学探究创新”之境界。反之,如果实践性课程设置缺乏循序渐进性,违反学生学习实践规律,就会事倍功半,影响科学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系统性、综合性原则。科学教育实践涉及到自然、地理、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等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教育这一特性,科学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全方位、多层次、交叉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多元化、多样化原则。科学教育专业不仅涉及内容广泛,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这必然要求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要多元化、多样性。因此,高师院校在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见习、实习、野外考察、创新探索等实践性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性课程,不断打造特色,形成品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结语
        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教学创新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发现、解决、革新和改进。创新与创造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模式,注重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学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明,王平.高师院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91-93.
        [2]赵敏.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19,25(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