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快乐田园生活背后的无奈——解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宋小娟
[导读] 陶渊明,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宋小娟
        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713100
        陶渊明,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歌通过描写幽美恬静的田园生活,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一般而言,对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解读,都如上所言,我们于他的田园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个鄙弃官场、不愿与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宁以清贫守余生、保持自己高洁志向的陶渊明。然而,带领学生学习了他的《归去来兮辞》后,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带着快乐面具的、矛盾的陶渊明。他的矛盾是什么,又由何而来?且看以下分析。
一、快乐表象背后潜存的是深沉无尽的痛苦——矛盾的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诗人归家为线索,描写了诗人的归途之乐,归家之乐、流憩之乐,农事之乐以及畅游之乐。于全文中,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位痴迷于田园生活,执着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诗人,他的生活恬淡、安逸又不失高雅,好一幅世外桃源之境。然,我们细究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中处处都流露出了诗人的痛苦与无奈。我们从文中摘出了以下几个词语或句子细加分析:
1、惆怅而独悲
文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诗人既然意识到自己心被形体所累而奔波在官场之上,那么现在已然得到解脱,又为何要惆怅和独自悲伤呢?可见,诗人的快乐不是由衷的。
2、抚孤松而盘桓
文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有人解读为夕阳西下,鸟儿疲倦了返回了巢穴,而诗人却独自停留,是因为美景使人陶醉,流连忘返。我愿意将其解读为鸟儿有巢可归,而诗人真正要归的巢却不知在何处,因此,置身园中,却抚摸孤松,犹豫徘徊,这棵不就是诗人自己吗?
3、孤舟、感吾生之行休
文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驾车,有时驾一叶扁舟,“孤”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洒脱,但我却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缺少知己的陶潜,正因如此,他在畅游之时才发出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生命短暂,命不久矣的悲伤慨叹。
4、遑遑、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于何之”,前两句是诗人想要顺遂心愿去归隐,而后一句却发出了为什么要心神不定,到底想要去往哪里的疑问。那么,诗人为何心神不定,分明要归隐,却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他的内心有多么煎熬,恐怕没有几人能够体会得到。诗人说自己要乐天安命,那又疑虑什么呢?诗人说自己不该疑虑,说明自己分明在疑虑。疑虑又从何而来呢?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位急于要归隐田园,且对归隐生活充满向往与渴望的快乐的诗人,同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位对归隐生活心存不甘与无奈的诗人。读罢《归去来兮辞》,我分明看到了一位走在归隐之路上,却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然终究无奈避世的矛盾痛苦的陶渊明。
二、陶渊明矛盾痛苦的根源
         出身官宦之家的陶渊明曾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血性青年,“大济于苍生”是他早期的一种理想。这一点也可以在他的《拟古其八》中看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可见,诗人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想要治国平天下的。他怀抱“猛志逸四海”的志向,于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到四十一岁永久归隐,期间四次做官又四次退隐,在诗人想要济世和最终归隐两种矛盾的行为中间,我们且抛开诗人自己所说的“性本爱丘山”的品性以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耿介品格,来探究诗人想要出仕却不得不归隐的外在客观原因。


1、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陶渊明生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其地位之高,从他死后的待遇可见一斑。陶侃于七十六岁病卒,成帝下诏追赠他为“大司马”,且“祠以太牢”(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太牢指祭祀用牛、羊、猪各一)。灵位以最高礼节被供奉在朝廷设立的庙堂之中。其祖父、父亲都曾经做过太守一级的官职。然而,显赫的政治地位并不能掩盖其低下的出身,陶氏家族跻身于当时的门阀士族的行列。因此被当时的士族大家所鄙夷和歧视。而陶渊明属于未能继承陶侃爵位的一支,所以至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尤其是父亲在他八岁时病逝后,就越发败落不堪,因此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可见家道已败落到何种地步。因此,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社会,怀抱“大济苍生”理想,饱读诗书的他,却无法进入社会上层,在看清了当时的社会黑暗现状之后,毅然以“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为契机,正式向官场宣告了自己的决绝态度。他的归隐实则是想要济世而不得的一种无奈与尴尬。
2、外忧内患的黑暗社会现实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当时,南北分裂,北方是“五胡十六国”,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在中原一带割据混战,并不断对南方进行骚扰。而东晋统治集团却不思收复失地,一味地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大批手握兵权的将领多为相互勾心斗角,致使当时少数爱国志士如祖狄等发起的北伐运动半途而废。同时东晋政权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不停地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尤其是东汉后期开始,政治局势越来越险恶:无休止的流血事件,不间断的混战,王朝内部频繁的政治更替(桓玄篡夺,刘裕继起弑逆)。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损失,甚至不少文人倒在血泊之中。他在《感人不遇赋》中表达了对恐遭不测的忧虑和担心:“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战乱之时,连性命和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何谈施展抱负。因此怀着满腔报国之志,想要大济苍生的陶渊明终因对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报国无门,建功无望而选择了归隐田园。
三、痛苦矛盾的延伸
         其实,陶渊明的矛盾痛苦不仅仅只在归隐之初流露过,从他归隐直至去世的最后二十二年(四十一岁归隐,六十三岁去世),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与矛盾之中。从他归隐后所写的《杂诗其二》中可见一斑:“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诗人孤寂想说却无人倾诉,没有知己,痛苦孤独只能对着自己的孤影,借酒浇愁。 于此诗中,诗人直抒胸臆,感慨时光流逝,自己有志却不得施展,这种内心的悲戚之感搅扰着一颗孤寂矛盾的心,以致整夜不眠,烂醉直至天亮。《杂诗其八》中有云:“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诗人感叹人们都能有自己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自己却拙笨没有方法,这天理让他无可奈何,只能饮酒消愁来麻痹自己了。由此可看出,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像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所写那般洒脱与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少了诗意与恬淡,更多的是无奈,孤寂与痛苦。于陶渊明而言,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直至最后的歇斯底里,坠井而死。何其悲哉!
         四、总结
         陶渊明是在数番出仕的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法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隐。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选择。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他的选择是在乐观与悲观、满足与苦闷、矜持与卑屈、达观与动摇、恬淡与执迷的较量、纠结和矛盾,而后终于在矛盾中走向了无可奈何的人生末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