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石顺钬
[导读] 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时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石顺钬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中学  湖南  怀化  418500
        摘要: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时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普遍缺乏对古文化的了解,也没有深层次地去了解传统文化,这就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从而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应该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本地的风土民情,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另外,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也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发扬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经典书籍交流会,引导学生挖掘书籍中的精神内涵,丰富学生的读书体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会对先辈有所敬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得越发重要,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高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格和文化素养,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思想也会比较深邃,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与世界的联系越发密切,在世界融合浪潮中,外部信息开始涌入中国。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没有科学的思想引导,就不能促进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在初中语文的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减少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以后的人生。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1、剖析课文实际
        就目前正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而言,其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不少,通过这部分内容展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结合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语文学习内容。


        例如,教师在进行《诫子书》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中主要是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父爱,因此,教师可以深入讲解文章中提到的“静”和“燥”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做人治学的经验。教师在进行《爱莲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着重针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了解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需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不能轻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上述这些课文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对课文展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构建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引入传统节日
        要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离不开兴趣的引导。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当课文中提到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诗词歌赋,接受传统节日的渲染,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感受我国的传统美德,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如,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时,文中涉及到春节这一民俗。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春节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提高学生对春节有关习俗的认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丰富课外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的培养是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要想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发一系列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能够让语文学习更加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第一,可以充分开发并利用本土丰富的节日文化,通过一些节日活动,让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产生兴趣,自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成立一些传统文化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这类节目组织班级活动,让语文学习和传承文化相互融合,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凝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作为语文教师, 教师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注重挖掘古典文化,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要进一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而才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实践探索,总结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渗透策略,希望分析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任秀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中外交流,2018,(6):38.
[2]李玉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8,(21):48-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