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萧山中学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 310000
一、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效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指高程度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形成“始于语文知识,达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线索,更加强调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立足学情,营造愉悦氛围;合作探究,促进沟通交流;以生为本,关注学习有效性;拓展延伸,推动有效迁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文章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以教学实践环节为出发点,分别从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群文阅读、设置书评等四个方面,阐述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实施,旨在为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强化语言表达
语言是师生、生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载体,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能够对对象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提升语言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为学生创设语言建构的情境,使其在语言运用中,做到条理清晰,有逻辑,提升思维逻辑的缜密性[1]。同时在掌握语言使用技能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升语言表现力。
如,在《观沧海》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曹操的简介,凭借声、像等多种感官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接着,教师于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诗歌后,提出如下问题:(1)观看视频后,结合诗歌内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2)你怎样形容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诗歌内容以及大概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将其改写成散文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创编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语言建构的过程,并在创编过程中运用所学新知,实现语言知识的有效迁移。
教学中,教师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量,在课堂开始,采用播放曹操生平经历的视频,丰富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以减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内容学习的陌生感。其次,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进行思考与归纳,直指学生高阶思维活动,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最后,以改写散文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语言建构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并对其进行创新,为学生创设了真实语言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合作探究,深度解读,生成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即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获取文化精华,生成文化意识。在阅读文本中包涵了诸多文化因素,蕴含着丰富悠久的中华文化内涵,这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而高效课堂的构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内涵的挖掘,汲取文化精髓,提升文化素养。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中,教师以“评说苏州园林”为题,引导学生从绘画艺术的审美视角去探寻苏州园林的美,找到文中体现绘画艺术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其蕴藏的丰富内涵。教学中,教师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的建筑特点,从中探究到建筑、绘画的最高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代建筑艺术讲求浑然天成,从而领悟“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使得教学不仅仅是当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而是当成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三)群文阅读,领悟共性,优化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两篇以上带有一定特点和规律的文章进行阅读并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学习过程[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判断与思考,构建多个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对其进行合理的评析,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中,教师选取了《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等一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这是一组表达亲情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围绕“不同亲情,同样的爱”为议题,感受不同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中,文本从语言和动作描写等方面来表现母爱,着眼生活琐事,在这些小事的描绘中隐含着母亲最深沉的爱。学生在探寻刻画母子情深似海的句子中,分析表达母爱的特点,习得语言表达手法,领悟语言表达美。《散步》是从儿童的视角,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小事情,体现了尊老爱幼的大情怀。《金色花》以散文诗的形式托物寓情,书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同样是散文诗,则是书写现实与联想,将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学生在比较这四篇文本材料中,掌握从不同视角表达亲情的描写手法,使其在分析、比较、思考、归纳总结中推动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选取了一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致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不同的视角感受不同的母爱,并在朗读中领悟不同写作手法对母爱特点的深情刻画。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分析四篇文章的异同点,在平凡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四)书评创作,思辨读写,提升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体会语言带给人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内化上升为对语言的审美鉴别能力。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以及阅读的主动介入,体现在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上。思辨性读写,需要学生有独立阅读的姿态,能够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效课堂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布置书评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对阅读文本进行独立分析,书写自己的见解,提升鉴赏力。
如,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针对阅读提出如下问题:(1)阅读百草园写景部分,总结写景特点。(2)尝试评价课文中的教书先生?(3)仔细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再次阅读文本,探究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将思维引向深处。读后,教师布置了写书评的任务,选取的角度可以是语言特点、行文结构、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书评创作的内容,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读写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有机融合,学生书写创作的过程,也是其思维呈现生成的过程。在读写作环节,教师摒弃了以往赏析式读法和读后感写法的方式,选取了书评创作,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书评重在评,与读后感不同,是认知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从而将学生放在读写的主体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品评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高效课堂体现的是教师主导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情境创设、开展合作探究、组织群文阅读、设置书评创作等策略,构建高效课堂,还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把握课标与教材内容,钻研教法,科学设计导学案。课后,科学评价,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构建出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高效课堂,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丽丹.少教多学,建构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1):29-31.
[2]汪倩文,刘世玉.为培养多文本阅读能力而教——谈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的教学[J].语文建设,2018(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