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李侃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思政课亲和力是增强学生对教师、思政课程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教育工作者需从教育本质出发,深层次解析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能够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思政课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增强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利用趣味视频调动思政课课堂活跃性,通过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提高教学效能。
关键词:思政课亲和力;内涵;特征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优秀品质塑造。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设计与安排思政课程内容。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讨,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想、极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人才。而针对思政课亲和力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教育工作者须立足于高效思政课堂的构建。明确了解思政课亲和力的深层内涵与显著特征后,将利用其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能进行提升。通过制定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策略,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新局面。
一、思政课亲和力的深刻内涵
(一)关键内核是“亲”
“亲和力”最初是化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主要表达的不同化学元素之间具备的密切关系。而针对思政课亲和力内涵的分析,更多情况下强调的是教学各要素之间展现的关联属性。教师在实际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保证学生群体中间展现相互趋同的特点,并整体自愿靠近教师进行知识的讨论与学习。思政课亲和力关键内核在于“亲”,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互助的关系。基于健康、轻松的教学氛围,令教学信息能够获得良好的传播与渗透。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问题等方面,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丰富与优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思政课亲和力是增进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内力与外力的合成,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只有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才能虚心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逐渐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教育本质强调价值认同
思政课亲和力是对结果与过程、外在与内的辩证思考,是优化与调节各个教学要素、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教育工具者应积极贯彻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指导思想,即“不要局限在课堂上开展思政课,应深度的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而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价值认同,需各方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产生一致性、统一性。教师基于思政课传授知识与政治观点的过程中,需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其产生认同并愿意接受。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更愿意通过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等更加柔和的方式,学习与获得不同类型的信息与知识。思政课亲和力正是驱动教师与学生产生价值共识的强大外力,促使思政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思政课亲和力,是促成预期教学结果实现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三)注重凸显思政课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材、教师、学生、教室、话语风格等,思政课更注重传达重要的理论观点,需通过处理好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达到正确观点的精准触达。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理想信念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造成理论观点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多维度性、多角度性。倘若教师处理不当,会产生“教”与“学”的矛盾与争论。而思政课亲和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教育矛盾,教师可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弱化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论观点的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论的激烈性。教师利用亲和的话语风格,对理论观点进行讲解与输出,并获得良性的互动与有效反馈。
(四)展现思政课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思政课亲和力的构建,需真正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思政课教学方案,通过增强教学模式的亲和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思想成长状况为关键,动态的优化与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应秉承服务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根本原则,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能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通过有效梳理学生当中的不同观点与立场,有针对性的设计师证课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在潜移默化当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不是利用政治口号粗暴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通过构建愉悦、轻松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政课亲和力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政治性的教育属性
思政课是政治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学生了解我国制度优越性和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习近平的思政课育人理念,即“善用思政课,能与现实背景进行结合,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机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亲和力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人本性,但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价值来看,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最主要的教育属性,体现的是管理阶层的意志,是更多人利益的表达。教育领域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最终的表现形式,是由国家性质、政治价值走向决定的。而最终所培养的人才,须符合国家、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与诉求。思政课的学习,更多情况下是对政治文化、社会进程、发展规律的再认知。且在对理论知识、先进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并最终组织学生了解与发现社会发展规律。而思政课亲和力是作用在施教者、受教者身上的推动力,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主能动性,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交流与探讨。而教育信息在双向流通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令他们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高度的认同感。
(二)价值性与知识性
思政亲和力更强调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育具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大理想的新时代人才。教师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就必须对传统的刻板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与优化。构建一个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堂,令他们真正获得知识,将理论思想升级为他们的人生智慧。而教师在传授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对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创新。通过不断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有效果,最大程度凸显思政教学的优势与价值。从这个层面可看出,思政课亲和力,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巧妙对接。基于更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方法,精准的、有效的传播与讲授思想课理论知识。
(三)教学模式的交互性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内核,决定了最终的教学理念、教育形式、教育策略。即教育工作者在表达统治阶级意志、传达管理阶层意思的过程中,需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保证诸多信息的精准触达。[1]学生对政治文化、阶级利益诉求、统治与管理本身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我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中,必须以教育为根本手段,保证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学生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立场,会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极具交互性的教学模式,将我国优质的政治文化、先进的思想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思政课亲和力,更注重利用良性的引导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与研究思政课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具备亲和力、感染力、愉悦性,才能保证学生的“学”发挥作用、产生价值,成为可助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思政课亲和力更强调教学内容的日常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机智,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并增强他们对这一门课程的喜爱度。教师应能够给予接受主体最大程度的信任与尊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与优化。构建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愿意亲近教育工作者,并能自主的表达自身的观点、立场、态度与情感。[2]而学生愿意“亲其师”,才能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教学模式、教育制度、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既要体现自身应有的主导性,还需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做到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真正打造一个符合学生预期的思政课教学环境。教师应深教挖材内涵、优化教学环境,通过科学融入有趣的教学元素,弱化思政课的严肃性、枯燥性、说理性。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趣味性,促使学生深层次的展开学习活动,主动了解思政课理论知识,并对当前的政治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学生是思政课程唯一的接受主体,他们的意识形态、行为动机、学习态度,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而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建立。而观念导向行为,行为映照思想。倘若学生对思政课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即便再丰富的教学形式,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使学生对现在正课产生亲近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满足感。而只有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才能够深入、长期的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现在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3]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构建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思政教学模式。以此,生成促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教育力量。具体来说,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到思政教育全过程中,以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认知能力等,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扩充,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话题。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抓手,开展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具有极强交互性的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大胆输出政治想法与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讨论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兴奋感,主动的深挖知识内涵,并对现实时政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进而展现思政课的亲和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
(三)增强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政课亲和力是促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亲近感的育人合力,推动他们深入、全面的了解政治文化、思政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并基于现实的深度思考,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认同感。且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以适应思政教育工作的客观形势。[4]当社会对教育领域所培养的人才提出更高需求时,必须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健全人格、夯实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教育亲和力,适当弱化自身的权威属性,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教师需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的传授知识与文化。而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新时代之际,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承立德树人之教育宗旨,高效服务于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既要注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还需引导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应从自身着手,通过改变职业形象、教学行为,使学生明显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尊重与认可。改变过去严肃的说教,教师需更有亲和力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例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在语言上展现诙谐、幽默的一面,就知识进行讨论时,与学生在眼神上进行交流与互动。和颜悦色的输出政治观点,带动学生真正解放思想、自由讨论。
(四)利用趣味视频调动思政课课堂活跃性
思政课是教育领域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程,更是传播政治文化、先进思想有效载体。思政课亲和力体现的是育人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是保证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手段。[5]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面向具有跳跃思维、彰显个性的学生,必须设计可吸引他们眼球与注意力的教学方案。尤其,学生因受网络环境影响,在获取新知识新文化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获取目标信息源。在此背景下,教师只有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才能带领学生真正回归课堂。短视频时代的来临,教师应从中获得新的教育启示与思路。通过录制具有趣味性的短视频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且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视频课程。[6]这样,既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还能够活化思政课堂,使学生在浏览与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获得思政理论知识。当然,教师在录制视频课件的过程中,必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特征。利用短视频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必须输出有价值的观点、优质的知识,依托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达到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政课亲和力,是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育实效性,但不是无组织、无纪律、无主题的“闲谈”。教师是利用柔和、亲和的方式,精准、有效的传授知识,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改善思政课教学方法。能够注重以人为本,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真正发挥思政课亲和力的作用与优势,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且能够通过活化思政课堂,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能够通过身挖思政课亲和力内涵,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价值性与真实性的深度结合,构建一个寓教于乐的思政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与获取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唐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论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1):25-28.
[2]胡靖,胡超.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工程构建: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1):151-153.
[3]赵银祥.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20(30):79-80.
[4]李静.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构成元素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0):84-85.
[5]陈娟,雪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述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0):11-15.
[6]王丽霞,曹顺.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5):98-102.
基金项目来源: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SP20YBC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晓(1977.09- )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侃(1988.04— )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