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市 54100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普及,高等教育为我国各行业领域输送了众多高质量人才,为了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基于此,文章围绕“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深入探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不断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适应体育”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公共体育教学;策略
引言:近年来,高校越发强化了对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了较多方面的挑战,为了打破体育教育的定式,开拓更加适应高校学生发展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适应体育”等相关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此,本文从“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视角,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对策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讨。
一、“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概述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与“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密不可分。“适应体育”强调对人的个体与自然生态和周边环境之间的互动,始终坚持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重视身体、心理或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人群,因为此类人群在参加普通体育活动时会存在一定的阻碍,所以“适应体育”旨在帮助和激励无法参与普通体育活动的成员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强化个人的个性化适应。“适应体育”主要涵盖了体育教育、休闲娱乐和体育竞赛、运动康复等方面的内容。“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将高校中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作为实施重点,帮助其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休闲娱乐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演进过程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源于“适应体育”理论,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旨在将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群进行兼顾考虑,有效解决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在“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发展之初,更加强调了对无法参加普通体育或无法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此类特殊型学生群体在体育需求方面着重增加了非限制性游戏或韵律型体育活动。在“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更有适用性,且在实践教学中“适应体育”教学理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中的公共体育教学越发强化以人为本的目标,因此进一步带动了“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2002年,在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出版的《体育科学指南》中明确和强调了“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确定教育理念的总体目标为“改善心理动作问题以达成个人成就目标与自我实现,并建立积极、主动、健康的生活状态”[ 刘立.“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2):157-160.]。
现如今,“适应体育”的教育理论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现状进行改进和革新,“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价值体现
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意义重大,体育教学不仅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体育运动、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同样能够实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促进,助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深入发展。
受到“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始终强化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并始终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相关知识认知和体育活动技能的培养。在体育育人的总体目标下,改进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广泛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活动诉求、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强化公共体育教育课程与学生实际体育活动诉求之间的联结性。
另一方面,“适应体育”的核心和终点在于“适应性”,因此在应用“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时,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开展,既确保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整体质量,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让他们能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自身兴趣、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选择合适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并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运动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体育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关怀较弱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中着重强调了体育教育的以人为本,强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但是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些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教学课程时,更加侧重于相关考核标准,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统一让学生选择某种项目的课程进行公共体育学习。以考核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导致了很多高校的学习项目相当有限,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体操等等,这一类项目往往也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身体素质要求水平较高的科目,有些学生受到自身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影响,并不擅长以上几类科目,在进行公共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始终沉浸在“挂科”的阴影中,甚至对公共体育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关怀性较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转变以考核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让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
(二)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差距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其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实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所设置的教学效果检验方式,大多为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成绩和其它基础类课程的表现成绩,例如仰卧起坐、长跑、立定跳远等等,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项目都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但这也往往是有些学生所欠缺的。
另外,在教学效果方面,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逐渐实施“适应体育”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科目,但是有时会出现学生或教师所选择的项目为“休闲娱乐”项目,教学效果要求较低,无法充分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在我国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时会存在以考核为核心的教育内容设计理念,也就是“考试考什么、课堂教什么”,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无法实现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之间的需求适应性发展。有些学校所开设的公共体育教学项目所进行教学时相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理想差距较大,这也导致了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受挫,甚至会发生抵制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的现象。
(四)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很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僵化,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需要强化教学模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发展。当前,在很多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体育知识和相关技能,直接在课堂中运用“教师讲解-动作示范-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纠正-反复训练”的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学习;而另外一种体育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固定化的组织形式,也就理论内容是教学活动在课堂范围内进行讲解,而其他活动性内容则转移向相关的体育锻炼场地。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单纯依靠机械式练习,其实并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无法实现教学效果。
五、“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策略
(一)全面分解和构建分层教学理念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实际作用,让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的发展需要基础之上,有效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这也是在“适应体育”教育理论中所需要着重强调的基本内容。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要着重强化“分层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和实施、在体育教学开展之前,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考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并按照相关基础要素对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关差异,将其划分为不同层级,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在不同层级中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通过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分层级教学的实施,能够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实现成长和提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影响之下,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的强化体育学习。
(二)明确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影响下,公共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全面明确教学目标要求,高校可以参照差异性原则,在分层化教学的基础之上明确教育目标中的“四领域”和“五原则”。“四领域”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学习环境,而“五原则”分别在于,强化个体差异性原则,从人的学习性和学习方法出发,探索答案;从多维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要核心,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力量,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情况;理解综合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理解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舒适、自由。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要强化“四领域”和“五原则”的引导,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诠释“适应体育”教育理念的内涵。
(三)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来调整教学内容。《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学习的具体要素,因此教学内容可以在《指南》的依据之下进行立体化设计。首先,在宏观层面上要考虑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身体基础,为了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和教学重点。在方法层面,要将学生的力量、速度、柔软性、耐久性以及其他体能测试项目融入教学摸底中,让学生根据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练习强度等指标,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微观层面,高校要强化公共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心理,更好地践行“适应体育”教育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塑造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全面塑造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合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公共体育教学项目的课外外延发展。例如,高校可以采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在学校的相关体育场馆中开展体育活动,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在“俱乐部制”教学效果检验方面,可以从学习效果检验和体育项目竞赛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考核和测验,而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中要强化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干预学生的运动效果。
总结:总而言之,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实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适应体育”教育理论概述、演进过程出发,探究了“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价值体现,着重强化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并从全面分解和构建分层教学理念、明确公共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塑造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助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突破困境,实现新时代的发展变革。
参考文献:
[1]刘立.“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2):157-160.
[2]刘彦.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教学模式的探索[C].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247-248.
[3]张潇潇.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策略探讨[J].度假旅游,2018(11):120-121.
[4]程浩然,谭伯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269-270.
[5]赵富学.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姓名:刘波,出生年月:1983.04.1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毕业院校:广西师范大学,毕业专业:体育教学,学历: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项目名称:广西高校健身俱乐部器械练习的安全隐患与预警对策研究
编号:2018KY0798
2018 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Basic Ability Promotion project-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tness club equipment practic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and early warning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tem number: 2018KY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