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 范晶晶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道路建筑材料》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三个特点,针对该课程目前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应专业与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概况
《道路建筑材料》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涉及石料、集料、水泥、石灰、水泥混凝土、沥青结合料、无机结合料、钢材等,属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知识丰富、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道路建筑材料知识,还要要求学生能动手检验相关材料质量,并对道路建筑材料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判。随着各种新型道路建筑材料的出现,需要授课教师对于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反映出行业与专业的发展与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对于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的提高[1]。
2.目前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操作较差
《道路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中理论教学的时间一般为40学时,实践教学时间为8学时。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试验,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讲解试验过程为主,学生亲手参与的试验较少,从而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运用于工程实际问题而逐渐被遗忘。此外,在我校道路建筑课程的试验授课过程中,由于试验设备配置不足,试验操作过程中只能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来完成试验操作,更有甚者会出现好几个试验均为同一学生操作,组内的其他同学做好试验相关记录或者旁观,加上不可能每人一个实验题目,也就出现了不愿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存在实验数据相互抄袭的现象,这样显然难于培养学生的道路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技能、材料质量评价技能、工程质量意识。另一方面,实验项目与试验设备陈旧,所做的试验均为验证性试验,欠缺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试验,试验教学内容与目前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前沿性的知识。此外,在我校道路建筑课程的试验授课过程中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不统一
《道路建筑材料》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多,对每种工程材料的评价指标多,试验项目比较多。因课程安排的学时分配问题,不能将所涉及的试验项目开展相关试验。此外,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时间间隔较长,试验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已被学生遗忘,且试验项目不能让每个学生独立操作使得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欠佳。
2.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较多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力学、地质等学科知识,教学难度较大.在许多学校,本课程教学中多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实验课少,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无法开展,学生缺乏独立操作、动手的能力培养训练,感觉课程内容枯燥,学习中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4课程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较为繁琐,但是与道路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目前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均为主观题与客观题相关的试卷,对于实验操作以及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综合应用考核较少,因此学生在以后的实习与工作过程中涉及到本门课程的相关工作很难正确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使《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能适应本专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针对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的深化与扩展,把当前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观念、新政策法规和本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横向联系,增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联系[2]。
3.1.1 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相关道路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不断将新的技术、工艺、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动态性与先进性。
此外,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理论部分以掌握相关概念为主,注重实践应用,并将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理论作为授课的重难点,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1.2 实践教学改革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首先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并将相关的试验内容具体细化,改变试验课时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加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根据理论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得教学内容。第三,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加相关生产试验项目,让学生在现场全过程完成项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水平。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3.2.1 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具体生产项目为例,通过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等程序,采用学生与教师互问互答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师生在“教”与 “学”的互动过程中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为提升教学效果,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明晰例证的成功与不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操作性强,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全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此,要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多种直观手段来描述材料特征及试验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此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难点.教会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习最新最快的建筑材料新工艺、新规范,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形象化和可视化。
3.3 实验教学改革
本门课程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性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并且在工程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欠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例如,在本学期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已采用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过程,实验项目包括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检验、集料密度及级配的测定、水泥混凝土材料用量的确定,从而探索水泥混凝土材料配合比的设计过程,使得学生将本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的应用,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4教学管理改革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的形式及其内容如何安排,将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道路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因此仅仅采用传统的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如果课程的考核内容过度的依赖教材,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会出现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只是在期末考试前采用“突击式”死记硬背教材的情况,而对实验课程则能不学就不学的现象,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在考核过程中摒弃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方式,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教学学时比例。在2018级的《道路建筑材料》的考核方式中就已采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中实验成绩占40%,课堂表现与作业占60%,这样使得2018级交通专业学生在平时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较为积极。而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纪律、实验报告四个方面综合评定。在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后,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和特别鼓励,使得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相比之前有所提高。
4.结论
总之,《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结合道路建筑材料学科特点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三个方面不断建设、完善。要在知识体系上,实现从理论知识灌输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跨跃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实现了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才能为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维蓉.“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
[2]付巧云.《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2009
[3]汪海年.《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