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张琴花
[导读] 本文希望在核心素养的积极影响下,有效改善问题,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
张琴花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当今,素质教育逐渐深化到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之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教学开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均有积极影响。但是,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的小学体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希望在核心素养的积极影响下,有效改善问题,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水平也获得提升,素质教育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核心素养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为学科教学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不但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也帮助学生形成不可替代的学科素养,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每个学科中包含的不可替代的内容就是该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与自身全面发展所需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这三个维度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教学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小学体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小学体育课程未获得足够重视。素质教育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因为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并且为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确保文化课程教学质量,使得体育课程未获得足够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教学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学生的体育意识欠缺,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不足,这些限制性因素使得小学体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第二,体育内容单调,方式传统落后。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均存在教学方式传统,内容单调的问题,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兴趣向背离,使其在这种现状下缺乏参与积极性,无法将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顽强意志,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体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动能力。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升运动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得教学开展有目的、有计划,能够切实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其次,精准选择教学方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开展,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做起,通过科学指导,确保他们获得基本运动能力,如“走、跑、跳跃、投掷、攀爬”等以及专项运动能力,如“体操能力、游泳技术、球类运动”等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能力,这些运动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例如,教学“小足球与游戏单元”,教师设计“障碍跑”游戏,学生踢球越过障碍物,反复训练后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要领。最后,实现家校联动教育,共同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从基础动作做起,锻炼时长随着运动效果逐渐递增,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家长发挥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教师保持正确引导,提升学生健康行为
        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养成终身锻炼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意识,即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正确的体育锻炼对于自身发展的必要性,进而真正接受教学内容,消除畏惧心理,能够随着教师的引导开展循序渐进的学习。其次,渗透健康知识,包括运动伤病预防、安全防范、科学健身等知识,紧紧围绕教材中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单元”,渗透在教学全过程,简化并延伸教材内容,结合实际运动案例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最后,加强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即遵循体育运动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必须耐心引导,不可操之过急,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动作。例如,教学“游泳与游戏单元”时,在教学时应做好热身运动,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抽筋的症状。同时教师须做好正确的动作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异常动作,保证运动行为的健康性。
        (三)深化教学教材知识,渗透良好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体育项目中包含的深层内容,教师须深化教学,将表层的体能运动上升到精神层面,促使学生养成热爱体育、喜欢运动的爱好,并能培养出坚持不懈,敢于拼搏,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3]。教师应抓住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教育时期,从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体育魅力,了解竞技精神,有效渗透体育品德,给予学生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小学体育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教师可采取游戏教学的方法,按照教材编制的特征,将教材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迅速掌握运动项目和动作要领。也可以组织观看体育赛事视频,既能了解相关运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也能使其直观感知运动魅力,观看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例如,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中不同运动项目的比赛视频,教师同步做好讲解工作,了解运动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优良品质,促使小学生理解“更高、更远、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结束语
        总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开展的重要目标,符合教学改革对体育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指导性力量。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学校应深入践行劳逸结合的要求,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美春.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分析[J].才智,2020,15:217.
[2]王谈.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1:114+116.
[3]尹明坤.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2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