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杜宏伟
[导读] 外国文学课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相应设置。除选取内容,容量大小,文体风格等差异之外,不同阶段的教师在处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课程教学模式以及问题探索的深浅程度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
        杜宏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
        摘要:外国文学课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相应设置。除选取内容,容量大小,文体风格等差异之外,不同阶段的教师在处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课程教学模式以及问题探索的深浅程度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中小学以及非中文类专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主要以赏析为目的,而大学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目的除了赏析,更重要的应该是探究外民族文化的根源和文化理念,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各民族的深度融合,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真正实现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西方民族的交流融合,文化交流和融合理应是先行者和窗口。中华民族值此“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承担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责任改变教学策略,轻赏析重探索,引导大学生从课程入手,深入探讨外国文化,找到中西文化之异同,并寻求中西文化交流的策略,进而促进中西方经贸交流、军事交流、政治互信交流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文化交流  认知理念  探究式教学  对比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客观存在,已造成中西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摩擦与隔阂不断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我们在外出旅游和对外交流中,除了语言障碍之外,都会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评价标准等等,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这也是对外沟通交流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中国人喜欢助人为乐,并视之为美德,美国人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 介绍来宾,中国人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这些只是日常交往习惯上的差异,更有许多涉及思维理念方面的深层的文化差异 。如下表所示:

        中外文化的不对称,也给商务交往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甚至还会因误会造成巨大损失。在涉及国际政治的大事件上,我们也越来越多的感觉到中西方认知理念差异带来的东西方沟通鸿沟。中国人讲究交朋友,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不然,霸权思维,零胡博弈,拉帮结派你死我活。在中国与西方面对叙利亚,以色列,朝鲜问,台湾等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上,我们总感觉中西方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极大的阻碍了中外政治互信,也加大了中西方军事摩擦的几率。
          二、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融入,就要先了解外国文学进而了解外民族的文化
        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理念和行为模式差异客观存在,已经对中外人文交流、经贸交流和政治交往造成巨大影响。怎么办?
        闭关锁国,自我图强?不行。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几百年的闭关锁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武力征服,消灭对方?不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给人类血淋淋的惨痛教训。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才是正道。世界之大,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吸纳和传承优秀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要振兴就要融入世界民族之林,那么,通过外国文学了解外国文化,是一条了解外民族思维模式思想习惯和处事风格的捷径,是促进中外交流合作,进而实现“中国引领世界”潮流伟大目标的捷径。
        三、各阶段学生学习外国文学和教师处理外国文学作品的方式方法不同。
        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解异域文化。 但小学和中学阶段,针对外国文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于字词句的理解,段落结构思想艺术等的分析,以拓宽学生视野,即以赏析为主。进入大学阶段,外国文学成为学生必修课,但是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目的要求也不一样。非中文类专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基本上还是以赏析为主要目的,教师教学中的也是针对一些文学名著,从赏析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名著的优美和厚重,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底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对于大学中文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外国文学就是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了。我们从《外国文学》教学目的及要求可以看出,对于中文类大学生来说,赏析外国文学已经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着重于掌握系统化的文学史,找出外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运用所学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大学教师在处理外国文学作品时, 基本延续了中小学乃至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赏析式教学。这样一来,本应通过外国文学了解外民族文化,继而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策略,为中外经贸政治军事等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基本就停留在口头要求的层面,而无法切实落实执行 。因此,改革中文类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实施探究式、事件式、对比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考三管齐下改革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要改革外国文学教学策略,尤其是先要从中文类专业的大学生入手。下面我将从教、学、考三个方面来探究中文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切实推进外国文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策略改革。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等中文类专业的大学精英们,我们的教师必须勇于摒弃传统的赏析式教学,大胆改革,创新课堂组织模式和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总结中外文化异同,探索中外交流的策略,使外国文学课程教育担负起各民族交往互信的催化剂。
        第二、重文学史轻作品选。 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史。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就能比较快捷的总体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 结合外国文学史和各国历史,着重探讨外国文化源头以及核心理念。经过归纳,外国文学的源头及其各个阶段的文化思潮及核心理念如下表:

        外国文学的源头有两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基督教文学。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根源一致,文化上具有同根同源性。人道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个性和人权意识以及基督教传统等等贯穿西方各个国家的文学理念,并达到高度的统一。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核心理念却与之不同。西方各国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也是我们总感觉西方各国对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分歧总能较好的达成共识,评判事物的标准也比较趋同的根本原因。
        第三、从史的角度关照外国文学的探讨主题
        对“人”的探讨,是贯穿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无论是原欲型的世俗人本意识——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还是理性型的宗教人本意识(神本思想)——尊重理性,以群体为本位,忍让博爱,西方文学总是围绕着“人”这一母题在进行探索。而中国文学史则注重不同朝代文学的文体、思想、艺术、体裁等研究,对人性、人格、个性发展关注不多。这一差异,是我们教学外国文学史时必须给学生强调的。
        第四、轻情节讲解重原因探究,从历史与人文角度着重比较中西文化理念之差异
        外国文学的课堂时间应主要留给探寻原因上。对照中西方文学,我们会发现 ,张扬个性和自由,是西方人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作品都把个性自由的人作为赞许和歌颂的英雄人物来写。如《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克琉斯,拜伦《唐璜》中的唐璜等等。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组织性纪律性,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严厉批判。基督教文学中宣扬基督的救苦救难精神,认为人生而有罪,现世生活只为赎罪,追求来世的彼岸生活,而中国文学中,更多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积极入世追求自我实现,基本不愿谈到死后的未知世界。西方文学中,宣扬一种救世理念,颂扬英雄,体现出西方人唯我独尊的的救世情节,而中国文学的主人公多是自我救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出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却常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对于以上中西方诸多文化理念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比较讲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系统性的设置课堂课后思考,综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和事件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思考中西文化异同。
          经过系统整理筛选,我归纳了外国文学各个阶段教学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论题如下,以供同仁斧正: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1、古希腊精神之我见 2、中西神之比较  3、罗马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4、伊阿宋的爱情与权欲观。你认为他是英雄吗?5、从东方人的认知角度,谈谈你对阿克琉斯两次“愤怒”的看法? 中世纪文学:1、中世纪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荒漠时代,你认为原因何在?2、基督神学统治下的中世纪文学有何特点?对照中国宗教文学,谈谈他们的异同。3、中世纪的骑士爱情、骑士精神使骑士文学盛行,为何在中国文学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类似文学?4、但丁的《神曲》有系统完整的三界描写,在中国文学中有哪些作品可以与之对应,有何异同?5、《神曲》与《离骚》皆是“忧愤之作”,认真比较二者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思想”?中国文学中为何没有有类似的“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形象?2、如何理解《十日谈》对偷情的热情赞美?3、你觉得《唐吉可德》是英雄还是可笑的疯子?4、对照《李尔王》和《墙头记》《清风亭》,分析中外悲剧艺术的异同5、如何评价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及其延宕行为?古典主义文学:1、古典主义文学的王权崇拜,历史根源何在?为何中国文学中的王权崇拜作品数量众多,谈谈你对“忠君就是爱国”思想的看法?2、谈谈“三一律”原则对古典主义文学发展的功与过。启蒙主义文学:1、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对后来中国的五四运动又和影响? 2、谈谈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东方人的审美角度看,你觉得他哪些行为你不赞同?3、浮士德精神之我见。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比较中西浪漫主义文学之异同。2、你认为《悲惨世界》中,悲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谈谈你对雨果的人道主义和以爱制恶思想的理解。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同情人民,谈谈你对其“人民性”的理解。2、你喜欢简爱吗,为什么?如果是你面对简爱的选择,你会如何取舍?3、你怎样评价于连的成功与失败?4、如果你是《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夫人,丢掉借来的价值连城的项链后你会怎样做?思考一下,东西方人们处事的差异何在,为何会不同?5、爱女如命的“高老头”给你什么启示?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6、面对被告席上的往日的情人,如果你是聂赫留朵夫,你会怎么做?想一想为何会不一样?7、你认为《安娜》中的安娜是一个好女人吗?如果她就是你的邻居,你的看法有变化吗?为什么。现代主义文学:1、艾略特的《荒原》象征着什么?2、你对《变形记》中的甲壳虫形象怎么理解?找找看,格里高尔的形象在你身边有吗?3、造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感的原因是什么?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如何摆脱孤独走向复兴?那么请思考,历经沧桑和屈辱的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引领人类走向辉煌?
         (二)改革教师的教固然重要,改变学生的学同样重要。
          第一、重新审视外国文学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同样是文学课,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等,都是主要以赏析为主,陶冶情操学习文学技巧等,学习外国文学必须上升到一定高度,带着国际交流合作,振兴民族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学习。第二、高瞻远瞩,总体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体系构架。 充分理解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同根同源性、思潮更迭的同步性,和始终贯穿的“人”之母题,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构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回溯确认,这样就可避免迷失在大量的书海中盲目学习。第三、文史不分家,了解外国历史,以便更好理解外国文学。 建议学生通读世界历史和西方只要国家的历史,比如英国历史,法国历史等等。第四、课前预习并通读名著作品,找出中西方相似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探讨。从作品出发,归纳外民族的核心文化思想理念。用比较的方法学习, 注重从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比如尝试关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 探索中西方文学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关联性。
         (三)改革外国文学的考核机制,也是中文类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一、考核内容上,摒弃大量的琐碎的外国文学常识。重点涉及中外文学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文学的对抗与交融,乃至中外政治、经济、军事范畴的对抗与交融。第二、考核形式改革——采用大论文形式,摒弃传统试卷的填空选择等题型。适度探索小组共同完成考核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考试中积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第三、考核成绩构成的改革。大幅提高课堂提问成绩所占比例;提高课后论文作业的成绩比例,降低最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全球化时代,单一的、狭隘的思维方式和局部性的视野被整体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和全球性的视野取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入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实施探究式、事件式、对比式教学,在中外文学的互证互识对话中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外国文学教学同中外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和政治交往相联系,真正发挥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古往今来话中国 ——中国的礼仪文化,郭瑞民,安徽师大出版社,2012.12
        2、跨文化交际,安小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01
        3、话语交际导论,崔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4、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语研究,唐志芳,湖南师大,2014.06
        5、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初探,唐晓妍,语文学刊,2012第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