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经济辅助领导决策发展现状及建设建议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5月   作者:张凯丽
[导读]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感知、获取、分析与整合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将一砖一瓦拟人化地触达民众生活层面,建设“为我所用”“舒适”和“可持续”的城市,

山西恒昌伟业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张凯丽

摘要: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感知、获取、分析与整合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将一砖一瓦拟人化地触达民众生活层面,建设“为我所用”“舒适”和“可持续”的城市,对城市中诸如公共民生、环保科教等所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迅速、合理和有效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以促进城市的优化,进而为身处城市中的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它是数字城市,在新技术兴起和运用中深化演变出的新理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已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
关键词:智慧城市;经济辅助领导决策;发展现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在我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债务激增、城市建设创新不足、促进城市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等许多问题逐渐显露,关于财税政策实施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值得探讨。
        一、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智慧城市核心产业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智慧人力短缺、智慧技术企业不足等现象。在此种情况下,财政对于相关大数据信息技术类企业的扶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些中小型的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得不到支持。此外,由于区域位置导致高精尖产品研发受限,国家对于此处的专项补贴力度也存在不足,因此致使智慧城市建设缓慢。
        (二)财政投融资运管政策不完善
        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区出现建设成熟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其主要归因于财政资金不足。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占据主导的地位。由于对符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企业缺乏财税政策鼓励与保障,进而使得对社会资本的吸收与利用能力低。第二,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单一,加大了财政负担与财政资金风险。第三,财政资金管理政策不健全,财政资金投资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智慧城市整体性建设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
        (三)财税政策的碎片化现象明显
        第一,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财税政策的碎片化现象十分显著,缺乏整体性和联动性。
        第二,当前各地方政府扶持智能制造发展的财税政策较多,但是较为分散,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多,政策种类繁多,缺乏统一性。
        第三,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协调能动性不强,大多政策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而制定,在具体项目落实上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有机结合能力不足。
        二、智慧城市之经济辅助领导决策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智慧城市核心产业的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发展放缓,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不仅需要市场的作用,还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财税手段引导产业的发展。
        1.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我国科研经费增加主要是由于财政支出总额增加所致,并非对科技活动和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视。应立足国情与城市现状,增加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资金拨款,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的比重、加大补贴力度以达成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目标。要明确财政补贴的对象并建立差额补贴机制。



        2.拓宽财政资金的惠普范围
        目前,智慧城市核心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除了财政科技拨款,直接市场融资和间接银行融资外,其他来源还包括财政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但各省企业规模不一,因此可以为创新产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实行专户管理,提高基金专户的效率。
        (二)完善财政顶层设计政策
        1.财政扶持突出重点导向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财政部而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对于重点建设项目财政优先扶持,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出力,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对于适度引入的社会资本,财政部门应强化宏观指导、监督管理作用,通过制定扶持政策、统筹管理等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督导作用。
        2.财政支出注重民生
        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惠及民生为重点建设方向,同时也是财政重点支出方向。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相关财政投入需要围绕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对于线上服务以及公共事物和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投资,将智慧成果落到实处,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建设项目注重整体性智慧城市应注重建设项目的整体性。财政政策与财政投资应整体考虑当前民众需求和长期发展目标、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审核各项目间整体关联度,形成完整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财政部门发挥好财政政策的扶持作用,通过财政投资使智慧城市进行整体化建设。以此改善原有的项目间信息传导困难,项目建设零散,建设水平不成熟等问题。
        完善财政投融资运管政策
        1.创新财政融资政策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以PPP模式为主体的融资方式,同时,根据不同项目多种融资方式以其特点出发,灵活使用。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型财政融资政策。
        第一,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采用的融资方式应差异化处理。根据不同类型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融资,可以同时考虑PPP模式及其相关的变形模式,对于不同项目间各主体所占资本比例的差异也使得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科学合理,财政压力大大减轻。第二,对于参与建设主体的保障,尤其是私人资本方面的风险保障,应由财政部门对相关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严地风险预估与管理,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财政政策框架和运营管理,避免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第三,就智慧城市建设而言,资金供给是其建设的重要保障。财政对于不同建设项目融资方式采用差异化实施政策,以项目的不同属性进行差别化制定。
        2.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多样化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财政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因具体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基础设施投资理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难以满足灵活多样的公共产品需求,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也愈加强烈。需要各种投资方式并行。财政部门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采用多样化的财政出资政策能够有效地降低财政压力,使建设主体更加多元化。
        3.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政策
        财政部门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财政资金的投资与支出进行合理的绩效管理,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资源的合理配置。财政部门需对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以达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和保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准则,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绩效测评体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智慧城市发展的财政投资评价指标,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考核。
        结束语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建设、城市发展都在高速前进,在此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暴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作为处理人与城市关系的准则。中国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对财税政策的研究有利于激励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温爱华,王培.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