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5月   作者:王毅江
[导读] :“智慧城市”这个名词从被提出至今也不过十余年,是数字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山西恒昌伟业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王毅江

摘要:“智慧城市”这个名词从被提出至今也不过十余年,是数字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基于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体系中,达到对城市进行动态管理的效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需求。
关键词:智慧城市;规划;地理视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新形态。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理论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机遇,更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本,强调需求牵引、服务导向、数据驱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和生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创新与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支撑
        1.1流动空间与流动范式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人口的流动出现了新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的空间正在从静止封闭逐渐向流动共享的方向发展,具备更高灵活性的城市空间不断增强。在流空间理论中,明确指出在信息时代中,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通过相互作用,为智慧城市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流动范式新的理念设计上是信息技术、城市空间两者间的交互,形成的流动模式,是地理空间与人口流动的结果。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中,应对流动空间进行深入的认识,从流动空间上升到虚拟空间,从虚拟空间转变到地理空间,实现城市的智慧链的建设。
        1.2空间规划新理念
        通过研究新空间规划理念,能够进一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对空间规划的新理解,应在人类社会发展对居民居住体验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因此,空间规划新理念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在空间规划新理念中,应对城市的地理、自然等一系列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升人们居住体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实际上,空间规划新理念主要针对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可持续发挥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理念,通过融入较为和谐的发展理念,可促使人与社会、自然等更加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融合一体。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深入的年代中,地理空间限制已不是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空间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流动性,因此,地理空间规划新理念使传统人地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融入空间规划新理念,通过新理念实现城市网络融合,借助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采集、加工,打造生态的、宜居的智慧城市,借助各种分析模拟能够实现对空间规划多角度分析,预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促使人地关系更加协调。建设智慧城市主要是将城市的发展在空间规划新理念支持下进行优化,进一步将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入城市的发展中,实现信息化的城市控制,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等,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环境。
        1.3布局优化以及时空协调
        为了建设智慧城市,应发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一,建设智慧城市应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与居民生活间的关系,建设内容需要重点考虑居民对城市基本设施的应用要求,达成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第二,与城镇化发展不同的是,智慧城市需要分析整理经济发展与城市问题两者之间的概念,可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具备针对性。第三,城市创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通过城市创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按照城乡居民实际的生活需求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考虑在内,通过地理信息的探究,协调城市,以实现区域城市网络布局、构建智慧城市群。


结合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规律、地理信息要素,进一步搭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共享、信息服务体系,能够掌握城乡之间不确定的人口流动性。将智慧城市及城镇化相结合,促使智慧城市空间布局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更加合理。移动终端能够对人口流动进行监测,减少智慧城市群间的不协调因素,提升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2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要点
        2.1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意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对人们意识的培养,通过加大宣传、讲解力度等措施提高社会对智慧城市理念的认知水平,使人们了解智慧城市的含义以及作用,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市民以及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因此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意识应从这两个层面下手。第一,要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来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居住的幸福感,因此市民的意见及想法对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要带动市民的积极性,让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性、便捷性,从而使更多的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第二,要增强城市规划从业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意识。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摒弃传统城市规划的缺点,有意识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从而使自身的意识与时俱进,推动城市发展向智慧型转变。
        2.2实践操作前应进行合理规划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对自身城市的情况进行调查,将城市拥有的资源、现有的城市规划情况进行分析,制订详细的计划以及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后再落实,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以保证智慧城市的落实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放缓建设速度,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失败。最后,要注意做好对城市文化底蕴的保留措施,不能因为追求智能化城市建设而破坏街区的原有风貌,使城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风貌。
        2.3建设与环保并重
        基于上述传统城市规划对我国各大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吸取教训,坚持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为市民建设出高效、便捷的智慧型城市的同时,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城市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对以前城市规划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补救措施,立足环境问题,以长远的目光进行统筹规划,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4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智慧城市理念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程度。由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实践初期,具体需要何种技术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并对技术加以改进,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城市规划部门的投资力度,给予其资金支持,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城市规划中智慧城市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打造离不开人们对城市发展正确的认识,地理学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人、空间、环境间的关系,能够提升城市的智能化,从而打造更为智慧的城市群。
参考文献
[1]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8(34):1-9.
[2]杨艺宣.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6):33-34.
[3]陈耀政.新时期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的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7):96-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