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5月   作者:杜清君
[导读]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改革发展,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杜清君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改革发展,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石。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前后踊跃出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P2P网络借贷、众筹、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新型模式,随着互联网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信息化不断加速,各金融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加深,这种竞争本质主要表现为经营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将互联网与金融方式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创新。随着技术应用层次的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金融服务和产品内容的变革带来更大冲击和发展,金融科技的运用也会更加成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处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个新兴领域。现代信息私啦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例如在大数据基础L的数据挖掘、移动支付以及社交网络等,我们将这种以有关互联网技术作为主导的金融行业,称为互联网金融。在这种模式下,市场信息不对称度非常低且支付快捷方便;资金供求双方在资金期限的匹配上、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要求比较低,能直接进行交易;债券、股票、贷款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可自接在网上进行操作。目前在我国具体来讲,主要是指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具有参与性高、透明度强、中间成本低、协作性好等一系列特征。鉴于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由于它的独特性,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大众性和高效性是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历程中,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企业使用大数据和智能代理商技术,能够快速的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能同时处理大批客户的业务需求,而且能使客户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使得互联网金融集大众性和高效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且能够直接面对客户。
       (3)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及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这两大因素,互联网才能得以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家能够直接开展银行业务,而不必再去营业部进行办理,大大节约了各项成本和费用。而利率市场化使得互联网银行在存款利率上高于传统银行。财富积累迫切需要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融资成本太高,商业银行没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创新,以跟上即时需求、客户快速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兴起。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边缘化
      近几年互联网商们看到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巨大商机,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并依托技术平台衍生出的网络金融生态链,运用灵活的商业模式,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快捷支付功能,大大加速金融脱媒,直接对银行在传统经济活动核心地位发起挑战。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与转账汇款、水电费与保险代缴等支付结算服务,从2009年到2012年第三方支付规模和增速远远超过传统网银支付。网络支付的发展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功能被边缘化,并使其部分中间业务也受到替代。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渠道有一定挤占效应
      目前国内保险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很大一部分依靠银行广泛的网点和大量的客户资源。这种传统销售渠道使得银行占有保险和基金公司的部分利润。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保险和基金公司等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渠道来销售金融产品,从而对银行的传统销售渠道形成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以及微贷技术等科技手段,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从而改善金融服务流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在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的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信息构成了重要的信用记录,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从而全面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消除投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甄选合适的主体发放贷款。



        三、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作用
        平台功能: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客户在网上提供一个金融交易平台,客户可以自行选择目标金融产品,直接在网络上开展支付、贷款、融资等金融活动,方便快捷,节省时间。
        支付功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和客户之间的支付通过第三方來完成,这就更为便捷,成本更低,并且能降低网络交易的风险。
       信息处理和搜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更大程度地降低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性。随着人们与互联网关系的越来越紧密,客户在交易过程中,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痕迹,这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就生成了大数据。因此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和组织,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
        融资功能: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摒弃了传统金融模式“中介”这一环节,投资方与融资方可直接进行交易。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客户能很方便地查阅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深入的掌握对方的相关信息尤其是信用效度等,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监管当局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有很多不足,相关法律也需不断进行完善,以更好的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另外,在市场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对其发展进行清晰的认知、合理有效的监管。加快互联网金融领域产业链的创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与物流监管、银行等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流程衔接更为紧密,互联网金融不断进行着产业交易模式的创新,并且深刻地影響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科技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科技作为底层支撑的金融科技应用创造出了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接下来科技能更加深入金融体系内部,降低行业成本,从本质上改变经营业态、提升效率,创造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和业务形态。核心技术层决定金融科技产业格局,传统金融行业数字化升级迫切,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随着技术应用层次的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金融服务和产品内容的变革更值得期待,金融科技的运用也将更成熟。相信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将迎来全面变革。
            (一) 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服务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传统的盈利方式受到很大排挤,以电子商务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型金融模式发展迅猛,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在综合经营的框架下,拓展以电商方式销售适合大众在线购买的各类金融产品。同时,除了打造更便捷的线上支付与结算系统以外,传统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线上融资全流程服务系统,与互联网企业的交易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借助其积累的海量信用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提供在线融资服务,有效发掘新客户群,提升经营收益。
      (二) 重视客户体验,简化业务流程
      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未来金融产品必将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将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逐步从客户角度出发来开发金融产品,大力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减少各类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此外,传统金融机构还可以辅助以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在社交网络,门户网站,博客论坛等开展营销,使客户体验趋近生活,更加人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户,增加客户粘性。
      (三)重视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既精通金融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匮乏。以后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工具运用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互联网金融精英,为以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快速发展储备大量人才。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现状的分析,深度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对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渠道优势和信息技术水平等带来的冲击,并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预测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会引起传统金融领域的全新变革,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必将会与传统金融行业平分秋色。因此,传统的金融机构要想从容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就必须正视目前的劣势,并通过一系列创新变革来建立更加完善的体系,逐步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3]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2).
[4]李全.中国小微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