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孤岛采油厂 山东东营 程卫星 赵汝善 杨斌 257231
【摘要】:聚合物驱主要是通过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注入水的粘度,并利用聚合物在地层内的滞留降低水相渗透率,改善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孤到油田西Ng4-5开发单元,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受油层非均质性及驱替水与油层内流体流度比的制约,水驱采收率不高,比较适合开展聚合物驱。本文着重分析了西区注聚开发见效初期的见效规律,以及在注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聚合物驱;层间干扰;采收率
1 油藏地质特征
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率、高粘度、高饱和度的疏松砂岩油藏,其油层具有层厚、疏松、亲水、正韵律等四大特点。西区位于孤岛披覆构造西翼北端,以孤岛13断层与以东的六区及以南的三区为界。
孤岛西区馆上段划分为五个砂层组(1+2、3、4、5、6),3~6砂层组又细分为23个小层,116个油砂体,其中42、45、53、54、55为主力层,大面积分布,储量1881.7×104t,占总储量的 87.8%;其它层为非主力层,储量261.3×104t,占总储量的 12.2%,呈孤立砂体及土豆状零散分布(如表1-1所示)。
2 注聚方案设计及现场实施情况
2.1 注聚方案设计情况
根据注入方案优化结果,矿场最佳聚合物用量为576PV.mg/L,现场实施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注入的方案,矿场采用二级段塞的注入方式,二个段塞合计注入聚合物溶液513×104m3,干粉10830t(有效含量为90%),连续注入时间990天。
预测矿场实施后,与常规水驱相比,可提高采收率6.72%,增产原油69.8×104t,吨聚合物增油64.5t,有效期10年。
2.2 现场实施情况
西区自2004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前期调整,2004年12月15日正式注聚,截止到2006年6月,累注溶液301.4×104m3,累注干粉6818t,累计注入倍数0.180PV(如表2-1所示)。
.png)
3 注聚驱注采动态分析
3.1 注入状况分析
⑴注聚区平面压力比较均衡,只存在个别井点低压, 注入状况较好。
注聚区自2004年12月投注聚合物以来,注入井油压稳步上升,由注聚前的9.2MPa上升到目前的11.1MPa,上升1.9 MPa。注聚前后同井对比,油压上升井35口,占开井数的85.4%。
⑵阻力系数上升
霍尔曲线直线斜率比值即阻力系数反映了降低油水流度比的能力,斜率变大,说明导流能力降低,计算的阻力系数越大说明注入质量越好。从西区注聚后阻力系数变化来看,注聚后阻力系数上升,目前阻力系数为2.02,结合单元每米视吸水指数和启动压力,每米视吸水指数由9.2MPa.d/m3降到6.3MPa.d/m3,下降2.9MPa.d/m3,启动压力由8.4MPa到9.6MPa,上升1.2MPa,说明聚合物溶液有效地改善了地下驱替状况,起到了增加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
.png)
3.2 采出状况分析
⑴产液能力、地层压力下降
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后,驱替剂粘度的增加,改善了水驱时不利的流度比,导致渗流阻力增大,产液指数大幅度降低,西区产液指数自注聚前的8.73m3/(d.MPa)下降到6.43m3/(d.MPa),平均单井日产液量由69.5t下降到54.8t,下降了14.7t。
西区注聚以来地层压力下降,压降由注聚前的-0.24MPa下降到0.54MPa,下降了0.78MPa,动液面由注聚前的473m下降到617m,下降了144m,目前稳定在610m左右。
⑵流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注聚以来,由于波及体积的扩大,纵向上产油部位的增加造成原油性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原油密度、粘度、产出水矿化度的上升,原油密度由注聚前的0.954g/cm3上升到目前的0.964 g/cm3,粘度由注聚前的1028mPa.s上升到目前的1184mPa.s,产出水矿化度由注聚前的8090mg/L上升到目前的9173mg/L。原油及产出水性质的变化说明,聚合物首先进入水驱较好的油层下部高渗带,随着聚合物的注入,层内波及体积增大,水驱动用较差的中上部低渗部位的原油被采出,引起流体性质的变化。
.png)
3.3 下步调整意见
⑴实施注水井更新,完善注采井网,解决平面注入的均衡矛盾,提高非主力层见效率;
⑵加强分层注聚,简化层段等工作,缓解层间矛盾;
⑶实施综合治理,促进未见效井向见效井转化。
4 结 论
1、西区的油层发育状况,井组注入量、注入质量及注聚前的注采状况的差异,导致了注聚后单井见效的差异。
2、层间矛盾突出是影响注聚区见效的重要因素,采取放大生产参数来放大生产压差可以减缓层间干扰,促进无效井见效。
3、高浓度小段塞比小浓度大段塞聚驱效果好,因此在注聚过程中要首先保证注入浓度。
参考文献
[1]董焕忠.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九五”期间技术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杨承志等.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王秉海等.胜利油田开发研究及实践.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
[4]戴启德,黄玉杰等.油田开发地质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5]窦之林等.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
[6]王启民等.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实践与认识,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