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全链条梳理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3月   作者:肖雪 李振中 李博文 马骁腾
[导读] 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民日益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生活垃圾总量随之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垃圾治理全链条过程,即前端的垃圾分类、转运,中端的垃圾分拣,末端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以期为我国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借鉴。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肖雪 李振中 李博文 马骁腾     300190

摘要: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民日益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生活垃圾总量随之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垃圾治理全链条过程,即前端的垃圾分类、转运,中端的垃圾分拣,末端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以期为我国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链条
        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垃圾分类全过程统筹发展,会议指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治理的全链条可细分为前端的垃圾分类、收运,中端的精细分拣,末端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如图1所示,全流程要条理清晰、贯通衔接,有利于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有效解决垃圾围城这一难题。

 

        一、前端的垃圾分类、收运
        在垃圾治理的全过程中,前端的垃圾分类尤为重要,前端垃圾分类准确率越高,就会降低中端分拣的工作量,更有易于末端按照不同垃圾类型进行分类处置。可以说,垃圾分类是垃圾治理全链条的基础。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将生活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前端分类以居民和社区为主体。居民层面,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确保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都掌握垃圾分类基础知识,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分类意识。社区层面,收集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一是固定式专人值守的垃圾收集站,二是流动式定时定点收集,三是无人值守式智能垃圾箱,四是上门收取厨余及可回收垃圾1,形式灵活,因地制宜。垃圾收运由城管部门负责,目前垃圾分类处于起步阶段,混合收运仍然存在,应加强政府监管,确定责任人,彻底杜绝“先分后混”情况的发生,以免降低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政策、制度,比如谁生产谁负责的生产者责任制度、按量差异化收费制度、押金制度等,以经济手段调控,倒逼生产者开源节流,确保质量的同时简化生产,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倒逼居民自觉控制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确定制度的同时,立法执法要跟上,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细化相关条款,严格执法落地,明确奖惩措施,精准定位,责任到人,有效监督。
        二、中端的垃圾精细分拣
        中端的精细分拣是垃圾治理全链条的核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前端“垃圾分类”的成效,不断完善末端垃圾处理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妥善无害化处理,推进资源再生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精细分拣之后,不仅可以提高部分价值较低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将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创造收益,而且可以降低后端垃圾处置过程的能源消耗,减少填埋量,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2。
        分拣中心一方面可以按照四分类进一步筛分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提高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可回收物细致分拣,分为织物、纸张、金属、塑料等,之后进入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完成再利用,末端再利用的程度取决于中端分拣的精确度。我国处于垃圾分类的起步时期,居民分类意识还不高,垃圾投放分类的准确度不够,因此居民投放垃圾之后的精细分拣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
        垃圾分拣过程中,工人会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垃圾数量庞大,气味难闻,环境恶劣,工程量大,过程重复且枯燥,对人体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应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垃圾自动化智能分拣系统,取代人工操作,确保分拣正确率,节省时间和人力支出。
        三、末端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末端的垃圾处置是整个流程的动力系统,确保整个链条的循环流转。
        对于可回收垃圾,依托再生资源企业,可以将垃圾有效重新加工制作投入市场,减少对原生材料的使用。有数据表明,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每回收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对于其它垃圾,会被运送至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之后进入垃圾仓进行发酵干燥沥水,最终被投入焚烧炉进行焚烧,焚烧产生的高温通过装置发电输入电网供给千家万户,垃圾焚烧余热发电可有效减少化石能源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据估算,国内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量约为305-420度/吨,扣除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自身能源消耗,上网电量约250-350度/吨,替代传统燃煤发电,焚烧1吨垃圾相当于减排208-283kg。除了减排之外,以垃圾焚烧发电替代传统填埋处置,只有焚烧之后产生的无法利用的残渣才进行填埋,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危机。瑞典就有将近一半的垃圾最终采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能源化利用,提供供暖以及电力,并且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远大于垃圾总量,还要通过进口垃圾以提高能化。
        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绝大部分为厨余垃圾,如滴漏的渗滤液、异味、蚊蝇等,对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厨余垃圾,有两种处置方式,一是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可建立厨余就地处理系统,生成有机肥及生物油脂,利用生物降解系统特有的菌种将厨余垃圾分解为二氧化碳气体挥发和符合直排标准的污水排入污水管网,无异味、无残渣,真正做到厨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二是集中运输,送往厨余垃圾处理厂,厌氧发酵产生清洁沼气,并入燃气系统。
        对于有害垃圾,类别不同,处置方法也不相同,大概分为固化填埋、高温焚烧、资源化利用三种方式。固化填埋前处理工艺严格复杂,以防有害物质的渗出,污染环境,适用于因目前科技水平有限而无法进行成分利用,或者没有利用价值且危险性大的有害垃圾;高温焚烧对温度和焚烧程度要求较高,减容减毒,但底渣和飞灰仍具危害性,需进一步进行土地安全填埋;含汞物品、打印耗材等则可由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回收再利用。
        四、结语
        在垃圾治理过程中,分类、收运、分拣、处置全链条密切衔接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顺利运转以及完整闭环的形成,范围应涵盖全品类垃圾,人员应涉及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全主体,形成全员参与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功, 北京市垃圾分类调研与探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9, 21 (04), 12-14.
2.杜欢政; 樊亚男, 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垃圾治理体系——以上海为例[J]. 宏观经济管理 2020,  (11), 72-77+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