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善喀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3月   作者:任远
[导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最新部署。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对于喀什这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很多工作,但笔者认为时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就是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新疆喀什市委党校  任远   8440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最新部署。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对于喀什这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很多工作,但笔者认为时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就是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关键词:喀什   人居环境   生态振兴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关乎亿万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关系整个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喀什地区各族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振兴是重点。喀什地区是全疆人口最多区域,也是农业大区。实施产业振兴,推动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地区紧邻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荒漠与绿洲相互交织,生态振兴是建设美丽宜居喀什的关键。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喀什是少数民族聚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92%,尤其农村处于中华文明的末梢。文化振兴,乡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2019年底喀什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6.8%,约为354.92万人。组织振兴,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的作用,这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三)生态宜居环境是美丽乡村最重要依托
        顺应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结合地貌、民风、产业特点,按照乡村风格与农民生活相配套的要求,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只有“全景式”的美丽乡村才能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美丽经济才能水到渠成。宜居的村庄,既要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还要有吸引人的原生态景观。乡村广阔的田野就是乡村景观的表现主体,美丽的农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山林以及若隐若现的乡村,这些是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元素。打造以杏、苹果、红枣、核桃为主,同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生态休闲果园、特色民宿体验区。不论是乡野元素,还是人居要素,都需要推动乡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结合,做到村庄处处皆风景。
        二、喀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喀什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确定喀什地区贫困人口28.58万户105.5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2.43%,占全疆贫困人口总数的40.6%,占南疆四地州贫困人口的48.3%。12县市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1222个,占全疆43%,占全地区行政村总数的52.09%,占南疆四地州贫困村总数的46.91%。近些年,通过各族干部群众努力,以喀什地区十项惠民工程和到村到户到人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项目及举措的整合力度,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2020年底,喀什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345元,已经整体脱贫摘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喀什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内主要河流对美丽乡村提升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存在农民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与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矛盾;建立整治长效机制不健全,乡村配套资金不够,生态振兴宣传普及不够。
        三、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要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要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实施乡村振兴,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生态振兴更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明显。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建设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幸福喀什。
        (一)加快补齐突出短板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脱贫摘帽标准是“有没有”“到没到”,乡村振兴更侧重于“够不够”“好不好”的标准。前者关注于经济收入和民生发展指标,后者关注于发展的高质量。新时代的农村,绝不再是“脏乱臭”的地方,而是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居所。因此补齐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短板,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厕所革命”,结合各县市的实际普及水冲式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公共厕所,鼓励在村庄和集镇文化广场、集贸市场、游客中心、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免费开放乡镇、行政村、学校等已投入使用的公厕。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喀什地区地处国家级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核心区,是全国8大生态脆弱区之一,是典型的内陆河山地—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系统承载力低,自我维持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差。因此必须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稳定扩大退牧还草实施范围,继续推进草原防灾减灾、鼠虫草害防治、严重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等流域整治,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在项目改造升级过程中,需要中央、地方配套的乡村振兴资金有保障。
        (二)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近郊区以及邻近县城镇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实施乡村公共空间和农户庭院环境整治,鼓励发展多元化庭院经济,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打造“一村一亮点、一村一街(巷)”,形成一批民族特色村、特色景观名村、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村,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逐步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完善村庄太阳能公共照明设施。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集中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综合提升瓜田果地水路林村风貌,推进乡村绿化行动,采取“村边防护林、街道景观林、庭院经济林”的模式,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一方面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